2024年09月02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宁夏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范案例(一)

闽宁镇

闽宁镇:山海情深,书写东西部协作的扶贫史诗

宁夏,是祖国西部的一块宝地,古丝绸之路上的要冲,自古以来就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接续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血脉、根植泥土。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经济产业,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锚定“文化培根铸魂、旅游富民增收、为特色产业赋能、促民族团结融合,展示美丽新宁夏”战略定位,全力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生动格局。从闽宁镇文旅新路径绘就的“三交”繁花盛景,到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凝聚红色力量走好新的长征路,再到志辉源石酒庄守护绿水青山,建起各民族相依互助的幸福乐园,让红色资源和绿色资源都能发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潜能和价值,使民族团结之花在塞上大地常开长盛。

闽宁镇在福建和宁夏两省区共同努力下,立足历史和地域特色,将旅游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使“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成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东西协作”典型,坚定了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与决心,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各族游客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闽宁镇通过精心打造红色旅游景点,拍摄《山海情》《星星的故乡》等影视作品,推出一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文艺精品力作。依托宁夏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的核心区优势,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让大批农民成为以旅游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闽宁经验:从这里走向全国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宁镇考察时指出:“闽宁合作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这个宝贵经验可以向全国推广,做一个示范,实现共同富裕。”

闽宁镇是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在建设国家级特色小镇、扶贫致富等方面形成了宝贵的经验,是东西部协作的典范和缩影。

闽宁镇聚焦增进文化认同,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精心打造闽宁新貌展示中心、赵鸿农民文化大院等红色旅游景点,着力打造一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文艺精品力作,先后完成《山海情》《星星的故乡》等多部影视作品拍摄,紧扣“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历史巨变”实践主题,挖掘闽宁协作背景下,两地人民牢记嘱托、携手奋进的奋斗历程,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并以多种艺术形式展示,不断坚定各族干部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与决心,引导游客在闽宁协作的中国奇迹中汲取奋进前行的精神力量。

酒旅融合: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指出,宁夏葡萄酒产业是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假以时日,可能10年、20年后,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

闽宁镇既是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永久会址所在地,也是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肩负着引领全区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探索做好葡萄酒产业与本地文化、全域旅游的结合文章,建成葡萄酒集中连片产区,种植优质酿酒葡萄12.4万亩,建成投产酒庄20家,通过挖掘酿酒技艺和葡萄酒文化内涵,开发出多种旅游体验产品。举办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品牌活动,有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潜移默化中持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年,以闽宁镇为核心的葡萄酒产业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3.5万人次,创收1.3亿元,酒旅融合成为闽宁镇旅游业发展的新路径,成为群众增收的新渠道,也让大批农民成为“乡村旅游创客”和以旅游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以旅促融:交往交流交融新平台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宁夏时指出,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全域旅游。

闽宁镇依托资源禀赋,立足赏贺兰山美景、看长城古迹、享红色文化、品特色红酒、感受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景点建设、旅游线路设计、非遗文创产品开发,打造移民文化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借势《山海情》的东风,发展秦腔、社火等特色文艺活动,展现独具风格的民俗文化;扶持培育皮影、剪纸、编结等非遗项目,创作一批具有闽宁地域特色的伴手礼、葡萄酒衍生品等特色文创产品,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红色旅游、葡萄酒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发展为亮点,将酒庄与明长城遗址、虎克之路等特色景点相互串联,打造精品化旅游产品,丰富群众旅游体验,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各族游客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闽宁镇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精心培育特色美食品牌,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借助闽宁协作平台,深化两地文旅协作。一系列文旅融合发展的措施,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实践路径,为各民族提供了文化交融的场所、增进认同的场域、交流合作的空间,促进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磅礴力量。

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

西吉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会师将台堡,奋进新时代

西吉县将台堡,是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地,是长征胜利结束地,是宁夏红色旅游胜地。多年来,将台堡传承和利用红色资源,发挥了促进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推出《红军来过我家乡》等原创红色文化情景剧目,承办了宁夏首届红色文化旅游节、“中华民族一家亲 宁青牵手情谊深——云游将台堡”等红色文化旅游活动,精心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使红色旅游活动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载体,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挖掘红色文化 讲好红色故事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纪念园深入挖掘各族群众“一起走过”的历史经验、“一起生活”的现实经历、“一起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景等红色文化内涵,讲述好红色故事,传播好红色声音。

几十年来,6代红色讲解员初心不改,义务宣讲“单家集夜话”“会师将台堡”等红色故事。亲眼见证过红军和当地村民深情厚谊故事的西吉老人作为第一代义务讲解员,把所见所感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给后人。以单家集村民拜富贵老人(已故)为代表的第二代义务讲解员,以兴隆镇单南村原党支部书记单云为代表的第三代义务讲解员,现任兴隆镇单南村党支部书记边斌为代表的第四代义务讲解员,以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专业讲解员为代表的第五代讲解员,由全县70多名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组成的第六代红色志愿讲解员团队薪火相传,将“回汉兄弟亲如一家”“单家集夜话”等红军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留下的动人故事讲述好,传承好,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丰富旅游内涵 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旅游地是中国人的精神高地。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既注重有形遗产的保护,更注重无形遗产的传承。在重大节日节点演出的《红军来过我家乡》等原创红色文化情景剧目,将伟大的长征精神与军民鱼水深情进行具象表达,深深打动着各族游客。承办宁夏首届红色文化旅游节、西吉县红色讲解员大赛、“中华民族一家亲 宁青牵手情谊深——云游将台堡”等宁夏红色文化旅游活动,推出红军长征民族工作档案展等红色展览,生动展现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故事,激发各族游客爱国情怀,传播各民族和谐发展的正能量。

打造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串联起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单家集革命旧址和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区,吸引更多游客参与红色旅游,让游客在革命岁月的珍贵文物中感受“红色气质”,在历史故事中追忆革命历程,感受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使红色旅游活动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载体。2023年,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接待游客总人数达116.5万人次。

用好红色资源 助力乡村振兴

西吉县是“中国马铃薯之乡”,颇有名气的“红军粉”是红军和当地群众鱼水情深的见证,成为游客必吃、必买的特色产品。红军长征经过西吉时,红军战士教给了当地百姓用土豆做粉条的技术,解决了困扰群众的土豆食用方法少、土豆不好保存问题,这种用土豆做的粉条被亲切称为“红军粉”。几十年过去了,当地群众不断传承、改良红军教授的粉条制作技术,发展制粉产业,涌现出许多一家四代人传承手艺的典型,形成了众多的“红军粉代言人”,人人都是长征精神传承者的良好氛围,“红军粉”也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景区持续讲好“红军粉”故事,将红军和老百姓的鱼水深情故事讲给游客,引导游客在红色精神的传承中凝聚奋进力量。同时扩大“红军粉”品牌知名度,带动“红军粉”的销售,助力乡村振兴。兴隆镇王河村村民古海银是“红军粉”制作手艺的第三代传承人,他的生产车间年产“红军粉”1000吨左右,产值1000多万元,让当地群众实现了就近务工就业,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使群众在逐渐变好的红火日子中感怀党的恩情,促进相互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纪念园还积极探索“研学+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通过研学游吸引的大量客流,扩大本地农特产品、文旅产品的品牌知名度。联合县委党校、西吉县旅投公司和龙王坝、红军寨等景区,推动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出去”,促进农文旅增效、增收,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积极作用。

志辉源石酒庄

志辉源石酒庄:废矿坑上绽放的紫色梦想

三代人在1.8万余亩的砾石荒地上开渠引水、植树种草,在废弃矿坑上建起一座酒庄,成为融合型生态园区,绽放宁夏人的紫色梦想。志辉源石酒庄对各族游客免费开放,让游客在游览酒庄过程中,感受中国葡萄酒文化的魅力。承办各类文化旅游活动,以景悦人、以酒聚人、以文化人,让各族游客在旅游活动中促进交流,增进情感。

酒庄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带动西夏区及周边县区1200余农民就业,人均增收12500元。筹资建设了志辉小学,建立了教育助学基金会,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让各族群众看到生态修复带来的效益,共享生态经济红利。

守护绿水青山 成就紫色梦想

志辉源石酒庄位于宁夏银川市西夏区,从昔日风沙肆虐的砂石滩、废砂坑,到如今的贺兰山东麓保护环境、防风治沙、涵养水源不可或缺的绿色生态屏障地,酒庄在用心守护的绿水青山中实现了紫色梦想。1996年开始,志辉源石酒庄3代人便深深扎根于这片石头地,在贺兰山东麓1.8万余亩的砾石荒地上开渠引水、植树种草。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政策扶持下,2008年,志辉源石酒庄在废弃矿区上又利用废石、废坑等依势而建,通过实施植被景观再造、水系建设、现代管网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昔日的废弃矿区终于变成了景环水绕、绿树成荫的自然生态园林,成为集葡萄种植区、园林式酒庄、运动公园、五星级休闲度假山庄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生态园区。截至目前,这里已建成生态林8000亩,种植酿酒葡萄3000亩、经果林1000亩,总计种植各类树木300余万株,实现了从“烂疤痕”到“绿皮肤”、从“飞沙走石”到“天然氧吧”的华丽转身。自2013年以来,酒庄系列红酒先后获柏林、布鲁塞尔、品醇客等国际一线专业葡萄酒专业比赛金奖,在国际红酒界声名鹊起。

发展葡萄酒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2015年,酒庄与中国农大牵手合作,走上了科技兴园之路,成为中国农业大学的产学研基地和教授工作站,合作建设3000亩数字化葡萄种植基地,进行数字化、精细化全过程种植管理,产学研合作项目从葡萄种植扩展到酒庄管理、酿造、销售等全产业链。同时,依托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汇集产业链各环节专家,梳理亟需攻关的产业技术难题,联合研发形成实用技术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1项,酒庄既重视学术领域的创新,也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实用新型人才的培养。2017年酒庄被评为国家葡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示范基地,2019年被评为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酒庄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不忘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增收致富,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酒庄与工商联、扶贫办、昊苑村三方协同,每年为周边各族村民进行2次葡萄栽培技术培训,提升技能的同时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共带动西夏区及周边县区1200余农民就业,人均可增收12500元。其中,300多名昊苑村村民在酒庄,他们平均每人每年依靠葡萄酒产业能获得4万至5万元的收入,使他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稳定就业、大龄就业。

浓情反哺桑梓 绽放温情之花

酒庄始终引导广大职工秉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做到“手足相亲、守望相助”。20多年来,源石的广大职工携手共进、团结拼搏,为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用他们的心血汗水让荒漠沙滩变成了“绿水青山”,也换来了“金山银山”。

酒庄秉持厚德载物、反哺于民的经营理念,筹资建设了志辉小学,建立了教育助学基金会,开展教育扶贫,照亮了各族贫困少儿的求学之路,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酒庄免费对各族市民开放,通过组织市民开展酒庄游,让各族群众亲临葡萄酒工艺现场,与葡萄酒零距离接触,传播中国葡萄酒庄的特色文化,宣传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让中国葡萄酒文化深入人心,促进各族群众在葡萄酒旅游中增进交往交流交融。酒庄连续多年承接“关爱残疾人”“相亲大会”“声动宁夏,全民朗读大赛”“星空朗读”,以及春季糖酒会、国际葡萄酒展览会等各类公益文化活动,以景悦人、以酒聚人、以文化人,让各民族游客在旅游活动中促进交流、增进情感。

2024-09-02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97294.html 1 宁夏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范案例(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