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6日
第07版:旅游报07版

“数字+” 陕西文旅故事这样讲

金延安九曲黄河HI元宇宙沉浸漫游馆

2024经典版舞剧《长恨歌》场景

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

□ 本报记者 任 丽

今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通过AR技术让“李白”穿越时空与现场观众一起吟诵《将进酒》;2024版舞剧《长恨歌》借助数字科技和艺术表现手段提档升级,让观众折服于数字技术下文化经典的完美再现;五一假期,“秦时明月·梦回咸阳”秦文化数字光影演艺空间借助三维动态画面特效、4K级高清阅览、AIGC等多媒体数字技术和实时跟踪交互系统,让观众赞叹于大秦文化从“跃然纸上”到“映入眼帘”……当前,陕西优质文旅项目频出,不断带给游客全新体验,尤其是在数字化赋能的加持下,陕西的文化故事越讲越好、旅游资源越做越精。

数字化探索日益精进

今年3月,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陕西省数字文旅发展推进交流会暨数字文旅示范展示活动,将“数字文旅”的关键字提上陕西文旅2024年的工作日程。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高阳介绍,近年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陕西文化和旅游系统强化数字赋能文化和旅游产业,积极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推出数字化消费产品,培育数智化文旅业态,促进智慧化管理营销,陕西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动能凸显、势头强劲。“陕西发展数字文旅有明确的愿景、丰富的场景。我们希望与各方携手紧密合作,打造陕西数字文旅发展新优势,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陕西新篇章贡献更大的文旅力量。”高阳说。

近年来,为积极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陕西省印发了一系列促进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政策,如《关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提出“发展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智慧旅游服务能力”等部署要求;《陕西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发挥陕西文旅资源优势,借助先进数字技术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陕西文化特色,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沉浸式视频等将陕西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景区景点,传播优秀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相关政策的出台持续加快陕西省数字文旅的发展步伐,使得文旅行业在数字化方面的探索日益精进,以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沉浸式体验空间、西安城墙“诗歌大模型”场景、《山河诗长安》央视春晚节目等为代表的文旅爆款产品不断涌现。

咸阳昭陵博物馆副馆长王俊杰介绍,博物馆下大力气做好文博展陈方面的数字化提升,为做到专业化,还与数字化建设经验丰富的西安团子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推出“昭陵六骏”(原型为国家一级文物“昭陵六骏浮雕石刻”)数字藏品,以新形式呈现了“昭陵六骏”之风姿。昭陵博物馆此前试水发售了6000份马鞍碎片盲盒和4800份骏马盲盒,均在上线1秒内售罄。这些成功经验为昭陵博物馆探索创新数字化发展提供了经验,增强了信心。

陕西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旅集团”)自2020年起向数字化科技型文旅企业转型。“从2020年投入3000万元,到2023年投入近8000万元,陕旅集团的科技投入年均增幅超30%。随着科技转型的深入实施,集团旗下的传统文化资源型景区实现了产品迭代、产业升级,如兵马俑数字体验馆、金延安九曲黄河HI元宇宙沉浸漫游馆项目,均焕新了文旅消费场景。”陕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冰说。

激发项目活力与魅力

近年来,随着陕西文旅数字化发展的开展与深入,越来越多的文旅企业不断加大产业实践力度,打造文旅科技融合体验产品,以年轻化、数字化的表达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文旅项目的活力与魅力。

3月15日晚,2024经典版舞剧《长恨歌》首演,正式拉开了《长恨歌》2024演出季的帷幕。“虽然《长恨歌》已上演多年,但我了解2024版在舞美特效、灯光道具、多媒体效果等方面均有提升改进,因此特意带家人再一次来观看。剧目通过灯光+舞美效果,让实景与梦境深度融合,例如祥云环绕、龙凤徘徊等场景就很好地呈现了梦境中的蓬莱仙宫,让我们在沉浸式氛围中感受了大唐的繁华,也享受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唐风视听盛宴。”西安市民刘先生说。

《长恨歌》自2006年进入市场以来,其演出地——西安临潼华清宫景区借助现代科技与艺术表现手段,以数字技术驱动实景演出创新发展,让《长恨歌》常演常新,带动了景区产业结构和旅游产品的转型发展。2023年,华清宫景区营收突破10亿元,成为陕西旅游“新现象”,这是数字化体验受到市场认可的最好说明。

乾陵作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陵墓遗址,一陵二帝葬,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建造历史上举世无双,在世界陵墓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其文化地位可见一斑。为了更好地展示这段历史,乾陵景区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博物馆展陈。走进咸阳市乾县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在数字乾陵体验馆可见左右两边的墙壁上有两位唐代的侍女从电子屏幕中翩然而至,仿佛历史就发生在眼前。“这是我们景区打造的幻影成像、3D数字人。景区通过三维动画、视频、声音等现代化技术,将历史文物通过影像展示出来,拉近与游客的距离。”乾陵管理处副主任赵党罗介绍。

近年来,咸阳市茂陵博物馆在数字化展示方面不断创新,受到游客的好评。在茂陵博物馆,茂陵石刻、瓦当、文字、方砖、鎏金铜马、玉雕铺首等国宝级文物通过三维立体、AR等数字化技术,使文物生动地“活”起来、“动”起来。“为讲好茂陵文化故事,我们用科技赋能文物,建设数字化沙盘,用VR技术复盘文物背后的故事,探索博物馆文化的多元性,以新业态吸引游客解锁历史文化。”茂陵博物馆副馆长魏乾涛说。

咸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月明说:“随着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不断深入,旅游产品和体验也需要不断提档升级。我们鼓励景区景点和文博场馆采用新技术,诠释文博艺术新内涵,大力发展数字化陈列、文物修复和艺术创作体验,塑造咸阳历史文化旅游品牌。”

故事挖掘越来越精彩

目前,依托陕西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优势,一批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全景式文化生活街区等脱颖而出。这些成果案例不仅探索出“数字+文旅”的新发展路径,而且提升了城市品牌的影响力,展现出陕西文旅产业的独特魅力和无限潜力。

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文投集团”)打造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这两年成了西安旅游的爆款。为最大限度保障游客游玩的沉浸感和舒适感,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大力推进智慧景区监测导览系统建设,实时掌握不同区域客流密度,并据此对定点演艺场次排期及NPC互动演艺路线进行动态调整,通过后台数字化技术实现高效管理,有力保障游客体验。业内专家认为,陕西文投集团通过积极推动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与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平台,借力数字赋能文化场景构建、数字文博体验、创意营销推广、文化业态布局、文化数据交易等,进一步激发了文化旅游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西安白鹿原影视城以长篇小说《白鹿原》为建筑蓝本兴建,是影视业和旅游产业相互支撑发展的新型旅游景区。立足《白鹿原》这一文化IP,白鹿原影视城积极研究如何用好数字化技术提升游览体验,帮助游客深层次感受原著的内涵和关中文化特色。开业8年来,从最初的影视特效特技实景剧《二虎守长安》、体验项目“关中大地震”和室内影院“关中巨幕影院”,到逐年增加的电影拍摄互动体验剧《黑娃演义》、电影特效科技馆、声音博物馆、山谷光影秀《夜谭·白鹿原》等,景区的科技文旅融合体验项目占比已经超过60%,以丰富的业态和前卫的体验,成为游客心中科技感、时尚感俱佳的代表性景区。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陕西文化和旅游系统抢抓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战略机遇,强化数字赋能文旅产业,助力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推动陕西省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大唐不夜城等一批5G应用示范场景、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成为文旅“爆款”IP,领跑全国。白鹿原影视城、西安城墙景区被评为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数字化助力西安城墙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入选2022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十佳案例……陕西数字文旅发展故事越讲越精彩。

(本稿图片均由受访景区提供)

2024-07-16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96335.html 1 “数字+” 陕西文旅故事这样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