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活动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也是一种促进公平正义的文化活动,具有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社会力量。将慈善文化融入现代学校和社会教育,在全社会层面推进慈善文化育人,既是慈善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思政育人与时俱进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促进社会趋善向上、风正气清的重要路径。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强化慈善文化育人功能刻不容缓。
慈善育人功能,也即慈善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形式,引导社会成员参与慈善实践活动,激发公民慈善人格生成的一种教育活动。从形式上看,慈善教育属于慈善文化对人的熏陶、滋育和灌输,而在本质上,慈善教育则属于慈善伦理教育,其根本目标指向慈善人格的育成。慈善人格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态度和信仰、道德价值取向等方面趋爱向善、公益利他品质的总称。全面强化慈善文化育人,推动慈善人格普遍生长意义重大。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崇仁尚义、济困扶危、乐善好施的民族。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慈善文化教育,必须突出慈善事业家国一体、义利兼顾、以人为本的公益基础,打造天下为公、人民安乐的伦理共同体,全面推进慈善文化发展,促进慈善人格生成,实现公益、共赢大同社会理想。强化慈善人格育成,则要从慈善文化教育入手,全面推动慈善伦理教育、慈善文化传播、慈善活动进入社会教育大课堂,形成将慈善意愿转化为慈善行动的社会化局面,切实推动现代公民慈善人格养成。
慈善的自尊德性培养尊严人格。人格尊严在中国古代一般表述为“志不可夺”“舍生取义”,指人格的尊贵与威严不可侵犯,是中国传统礼文化的重要内容。人格尊严也是现代社会以来东西方文明汇通的概念,在我国宪法中表述为“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慈善是一种财富、服务由强者向弱者转移的活动过程,施助者与受助者在此过程中都面临尊严保护的问题。如何保障慈善主体间自尊与尊重的双向平衡既是技术问题,也是文化问题,更是教育问题。换句话说,慈善过程对人的尊严保护、尊严唤醒、尊严滋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慈善主体双方以开放的心灵体验着慈善活动中各种“善”,个人“知情意”呈现为一种慈善新质生成状态。这种状态对慈善意识与慈善理念的自我建构,推动着慈善活动中所有主体思想境界提升。
慈善的志愿属性培养自律人格。慈善具有志愿属性,是志愿文化的一种展开。在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中,“志愿文化”总体上是指“自愿”“无偿”“奉献”“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活动。可见,“志愿文化”意味着个体对于他人、对于组织、对于社会的一种责任担当,一种权利义务的承诺,一种自觉的公民精神。在慈善实践中,从施助者一方看,慈善是一种自主选择、自主判断、自主外化的志愿服务活动,是不求利益回报的社会志愿行为。从受助者一方看,受助者自我意识将内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因此,慈善实践活动催化人的自我革新、自我尊重、自我净化,推动自律人格的生成和发展。在当今社会,通过慈善实践活动唤醒人的自省与自律意识,规范人的自主判断与自主选择显得非常必要。
慈善的利他站位培养感恩人格。感恩是爱与善的基础,感恩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慈善文化构成要件之一。现代感恩文化是基于平等、自由和法治基础上的回馈文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回馈是人们必备素质之一。在传统感恩文化中,受惠于人而感恩报答的行为,是儒家文化的基本道德要求。现代慈善感恩是出自受惠主体内生动能的需求产物,是面向普泛意义全社会非特定主体的感恩。因此,在现代慈善实践活动中,感恩是慈善伦理共同体内多主体的理性与感性成长活动,一方面施助者是出于感恩加入慈善救助利他活动,另一方面受助者出于内心需要对全社会他者实施力所能及的感恩回馈。这样,受助者感恩回馈对象已经超越传统的边界,使人的慈善人格主体性趋于更丰富具体的境界,使人不仅成为生存的主体,更成为利他主体,促进现代人在感恩义域内心智与品性的丰富与发展。
慈善的情感取向培养合作人格。慈善是一种情感的输出与接受过程,而情感是指一种态度、感受、意向和体验,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恨情仇、乐福恶美感等形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安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均属于一种情感代入、换位体验活动,其情感的正向意义是积极、乐观、合群的。因此,在具体的慈善活动和慈善体验中,慈善的情感取向对合作人格培育作用显而易见。慈善实践活动中情感体验,具有召唤情感、陶冶心灵、净化人格方面的滋养功能,可以培养人的合作性、责任感,催生合作主体和责任主体的升华。慈善活动中的情感取向的融通性,还能突破种族、地域、血缘的限制,培养现代人的人文合作精神,陶冶无私博大的人文情怀,建立人与社会、自然协调共存的精神秩序。
慈善的财富理念培养平等人格。财富观是人们对财富价值的理解认识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以“义”求“利”、义利兼得,突出家族、集体和国家对财富的共同占有与均衡分配,实现共同富裕和小康社会;西方现代社会实行财产私有制,主张产权明晰,私人占有合法敛财,理想境界是建立人人平等社会。我国现行财富观是一种共同富裕的财富观,是一种中国式现代化的财富观。建立正确的财富观,对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现代慈善是现代财富观的一种慈善延伸,是出于公益利他社会自组织分配,旨在缩小财富占有差距和能力差距,指向公平正义社会的建成。这种分配理念是现代正义义域内平等观念的新发展。在具体的慈善实践活动中,人人平等、社会公正等理念,公民在内心不断积淀,对平等人格养成作用显而易见。从慈善指向实践性视角看,我国慈善资源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转化开发的资源富矿,具有丰富博大的价值观内涵,通过强化共同富裕财富观的实践,可以持续地促进现代意义上的平等人格发展。
整体而言,慈善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现代人格涵育具有重要作用,即可培养尊严人格、自律人格、感恩人格、合作人格、平等人格等。但受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慈善文化在学生、社会工作人员等不同群体中的影响力还不够深入,如部分高校学生接触具体的慈善文化机会较少、部分社会工作人员对慈善行为认知不充分等。对此,我们不仅要厘清慈善文化的作用,还要深入探寻有效宣扬慈善文化的路径,让慈善文化走向更广大民众。(汤学智,浙江宇翔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管理、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