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长文
春天,广东韶关的拾贝湖是静谧的。
我爱拾贝湖,顶喜欢的就是它的静谧。
清晨,芙蓉山还在沉睡,远处的一声鸟鸣在岭上响起。紧接着,近处的鸟仿佛被唤醒了一样,开始发出此起彼伏的鸣叫。鸟儿们的声音也是多样的,有的是“啾啾”的鸣叫,有的则是“唧唧”的吱声。清脆的鸟鸣,让芙蓉山显得更清静,更空旷。
春天的风开始动了起来。不知道风来自哪里,或许是从芙蓉山的山顶席卷而来的,也可能是从山垭里涌动过来的。
早上的风是清凉的,宜人的,像山里的泉,也像这拾贝湖里晶莹透明的水,让人感到清爽。
与太湖、洞庭湖等浩瀚的湖泊相比,拾贝湖显然是轻量级的,典型的小家碧玉。
却丝毫不影响拾贝湖之美。
毕竟,世有高山,就必定有深谷;有大江大河,自然会有小河小溪。
高山有其峻,深谷也有其幽;大江大河浩浩荡荡,固然令人震撼,小河潺潺,小溪沥沥,也一样各有其美。
从这意义上讲,拾贝湖的存在便是注定的,合理的。
芙蓉山,需要拾贝湖。有了拾贝湖,芙蓉山才更生动,更翠绿,更亮眼。
同样,有了拾贝湖,偌大的韶关也显得更明净,更深邃,更辽阔。
于韶关来说,拾贝湖是一盆水。它在众山的怀抱里,静静地等待,等待着一个有缘人的到来。
渐渐地,太阳开始升高,开始爬坡。
拾贝湖迎来了一个个走向它的人。
驶过长路,越过山坡,有那么一个人来了。那人静立在湖边,看微波掀起,看细浪涌动。看得久了,或许就明白了,一座小湖虽不能泛起波涛,也不能鼓动风云,却同样可以不失从容,不失优雅。
湖边,无意识地漫步,可以若有所思,可以明白许多,也可以豁然开朗。
置身大自然里,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会发生。大自然,往往就是我们的老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许多时候,行万里路,等于读万卷书。
或许,在游览的人群里,有那么一个女子,她也来到拾贝湖边。一个人开心地走在松软的草地上,以恬淡的微笑的表情,看郁郁葱葱的樟树林,看远处露营的帐篷,看近处奔跑的娃娃,看双双散步的情侣,看相互携着手缓步而行的年迈夫妻……这样看着,无意中便歇去了城市红尘里,因了无休止的奔波而产生的深深疲倦。
多么美好而温暖的生活啊,她感到一阵说不出的轻松。
下午,晚些时候,人们陆陆续续地散了去。
拾贝湖慢慢地静了下来。芙蓉山,也静了下来。
山风掠过,一切又恢复了平常的样子。
正如生活,当喧嚣过后,我们终究得回归寂寞和平淡。
傍晚的拾贝湖,以平静和静谧,为我们再次上了一课。
拾贝湖,据说它最初的名字叫“狮被窝”,现在这个名字是谐音而来的。
所以,拾贝湖里并没有贝壳。
不过,我挺喜欢这个名字。我个人无端猜测,将“狮被窝”改名为“拾贝湖”的这个人,一定是个情商很高的人,有一点诗意,也有一点浪漫。
诗意和浪漫,不必要非得很多,生活里,有那么“一点”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