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明月
旅游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今冬,哈尔滨旅游已不仅仅是全国人民的旅游盛宴,更是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文化交往、人文交流、情感交融的一次民族团结盛会,这次盛会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达斡尔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朝鲜族、满族等各民族代表齐聚哈尔滨中央大街,迎接国内外游客,为黑龙江文旅助力。头戴狍角帽的鄂伦春族、身着鱼皮衣的赫哲族、架着驯鹰的达斡尔族、牵着驯鹿的鄂温克族,以往连本地人都鲜有所见的边疆各民族,借着这次旅游热潮走上中央大街,晒漂亮的民族服饰、展示非遗技艺,让全国各族人民有机会近距离了解深居在“大山林”中的兄弟姐妹,让世界各国游客感受到多元一体的伟大中国。
哈尔滨的爆火,让我国东北边疆各民族血脉中流淌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也在网络平台上迎来了巨量关注。同时,这些民族群众保家卫国、守卫边疆、血洒疆场的历史故事被挖掘了出来,让无数网友感动得热泪盈眶。抗击日寇入侵的鄂温克、达斡尔和鄂伦春族,彪悍忠义、西迁戍边的锡伯族,守卫边疆的柯尔克孜族,以及为中国革命、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各民族英雄事迹得到广泛传播,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在网络平台上逐渐形成了一场民间自发的爱国主义教育热潮。有的网友讲述先辈英勇卫国的故事,有的网友分享各民族优秀儿女的先进事迹,有的网友分享自己多民族融合的家庭。网友们感叹,要感谢哈尔滨,让自己进一步了解了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伟大历史。
哈尔滨的热情,让彝族、藏族、羌族、壮族、瑶族、白族等各民族坐不住了,纷纷来到哈尔滨中央大街,为大家带来一场民族大团结的盛会,同时热情邀约全国各族人民到四川、广西等省区感受民族风情。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带队“走亲戚”式的互动,用爱搭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不仅在现场形成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盛况,也使各族群众彼此联系更加紧密。
南来北往,我热情招待,你盛情邀约,随着全国各地的孩子们纷纷来到哈尔滨,这座冰雪之城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在这里,孩子们不仅体验到了北国的严寒和冰雪,也感受到了中华各民族团结一心的温暖。前有“广西小砂糖橘”得到热情款待,后有“云南小野生菌、四川小熊猫、重庆小火锅、湖南小辣椒、上海小笼包、宁夏小枸杞、新疆小羊肉串、内蒙古小羔羊”等全国各地各民族宝宝勇闯哈尔滨,忙坏也乐坏了东北“老铁”,想尽各种办法把宝宝们宠上天。孩子们在玩耍的过程中,也积极参与到各种民族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也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友谊。这种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将中华民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各民族小朋友间友爱互动,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无形中渗入每个小朋友的心间,让民族团结的种子生根发芽。
旅游业是阐释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的重要载体,是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生动依托,对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哈尔滨冬季旅游是各民族文化的一次浪漫融合,展示出的是全国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人心所向的全民力量。
为发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独特优势,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将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重点工作,融入地方旅游发展规划、区域旅游线路设计、地方旅游节庆活动组织中,加强行政区域间旅游工作交流合作、促进旅游工作和民族工作协同、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旅游产品的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内涵,让各民族游客共同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形成共同的记忆和经历,增强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