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7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久经历史沉淀,蕴含着艺术精华、圣贤思想、道德伦理、家国情怀等要素。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满足当代人的新需求、解决当代人的新问题、引领当代人的新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解决当代人道德困境、道德异化、道德滑坡等问题方面,能够提供思想指引。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既可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也可强化思政育人成效,值得进一步探索。

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夯实思政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实效

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思政育人责任。因此,要进一步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广阔、更丰富的空间。

一是针对性更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在教学理念上,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成效,以及思政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实效,需要及时更新。一方面,高校应及时组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研讨会,深入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内涵要素、历史定位,细致剖析高校思政教育现实情况、主要问题及症结所在,以帮助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价值,明确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必要性,继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赋能。另一方面,引导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认识并理解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促使其转变教学理念。

二是选择性优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庞大、种类众多,并非所有要素都适用于思政教育领域,因此,高校应秉持“按需利用”的原则,即有选择性地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例如,以“立德树人”为宏观目标,以“以人为本”为基本理念,针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性革新,广泛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精神、信念等方面的积极元素,如古代圣贤的道德标准、志士仁人的家国情怀、与人为善的行为规范等,同时需要向学生讲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价值的局限性。

以第二课堂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第二课堂是理论课堂的延伸与补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推进作用。因此,高校要善于运用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是组织举办一系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思政实践教学相关的专题报告会、主题学习会和学术讲座,借助第二课堂中的“听”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二是组织学生深入基层或社区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宣讲活动,举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思政育人相关的演讲比赛、沙龙活动,通过第二课堂中“说”这一环节,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勤于思考、敢于思辨、善于思辨、积极探索的良好氛围,继而推动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三是定期组织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国学经典晨读活动、观文馆·经典共读活动、“校园书声”美文朗诵大赛、女性榜样诗词朗诵会、纪念五四运动诗歌朗诵大赛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广泛参与的读书活动,引导大学生群体感受阅读的乐趣和力量,继而提升其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和人文素养。四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文化节庆活动、历史遗址保护等实践活动,开展中华传统手工艺制作、中国画欣赏等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不断增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以现代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整合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整合创造了有利条件,高校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新平台,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吸引更多大学生主动学习。

一是建立一支既精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深刻理解思政教育内涵,既充分把握互联网宣传规律,又针对性了解大学生认知规律的数字媒体宣传队伍,及时掌握“时势”“时机”及青年学子思想动态变化,同时,牢牢把握高校互联网平台的舆论主导权。

二是灵活运用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微信、微博、QQ、贴吧论坛等社交媒体及短视频平台,中国大学MOOC、华文慕课、超星、学习强国、网易公开课等在线平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利用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理论平台及各类社交媒体,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五四青年节、建军节等节日为契机,传播节日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利用各类在线平台,积极打造精品慕课和线上“云课堂”,用新平台、新方法、新话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象化、直观化地展现出来,使其既有思想性和品位,又有“青年味”和“网络味”。

(廖美盛,副教授,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2023-12-27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85264.html 1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