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9日
第08版:旅游报08版

厚植文化 义乌乡村文旅探寻创新之路

年轻人三五结对,从“特种兵式旅游”到“citywalk(城市漫步)”,再到寻找“搭子”;家长们带上孩子,探索人文古迹,深入乡村博物馆开展主题研学;以山为介、以水为媒,美食节、灯光秀、音乐节点亮乡村夜生活……这个夏天,义乌市文旅局率先策划实施的“妙趣文旅集”以融合带动的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义乌乡村文旅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不断翻新的多样化、个性化玩法和业态,从多个侧面满足着年轻人的多元需求,同时,借助短视频“破圈”而出,展现出“诗和远方”的新图景,暑期旅游呈现新气象。

随着消费需求越发个性化、社交化,消费场景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同质化产品越来越难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在乡村文旅发展之路中,“复制粘贴”没有出路,生搬硬造只会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

被誉为义乌“后花园”的赤岸镇,不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还保存着许多完整的古村落,穿越其间,古韵遗风随处可见。这两年,赤岸镇不断探索乡村文旅发展新路径,在尊重村庄人文历史和保持自然风貌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在莱山村引入网红摄影项目,试点“传统农旅+摄影露营”新业态,充分挖掘“村味+村景”吸引力,打造义乌首个乡野团建小镇,让摄影经济成为点亮乡村共富的新引擎。

“一片破旧闲置房屋和杂物堆积的荒地,改造后变成了团建聚餐、烧烤露营、商业摄影、电商直播等服务一应俱全的网红摄影基地。”该项目负责人介绍,每天都有十几个团队来此预约拍摄。去年11月初试营业以来,基地接待团建活动50余次、散客3万余人次,营业总收入70余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40余万元。

发展乡村旅游应留住乡村文化根脉,让乡村旅游与文化传承相融合,凸显人文特色。

遍地开花的乡村博物馆成为义乌今夏人气爆满的旅游点。一条老街、一扇门、一组柜台、一颗饴糖、一把口琴、一台收音机……近一段时间,前来走访、参观义乌供销印象馆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多是前来开展主题研学、非遗体验的亲子家庭。这家位于义乌佛堂老街里的乡村博物馆,展示着的是过去义乌老百姓常用的生活物件,展品丰富,令人惊叹。

目前,像义乌供销印象馆这样主题鲜明、饱含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乡村博物馆,义乌共新建、改造提升了9家,包括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陈列馆、吴晗史学馆、森山铁皮石斛博物馆、缸窑陶艺展示馆、义亭非遗馆、雅端民俗博物馆、何福礼竹编艺术馆、佛堂供销印象馆、溪华民间棋博物馆等,覆盖6个镇街。

在溪谷山林感受清风拂面,到乡村旷野欣赏浪漫灯光秀,赴落日余晖里的乡村音乐节享受慢节奏的生活……对于久居喧嚣都市的人,乡村的“慢生活”更令人向往。要“沉浸式”体验,更要让节奏慢下来,不少人会将目光投向位于义乌“北大门”的大陈镇。

从一个悠闲自在的“周末花园”蜕变成烟火气升腾的避暑休闲目的地,今夏,大陈镇马畈景区陆续推出沉浸式露营、电音节、草地酒吧、泼水大战等新玩法,满足了大多数年轻游客对深度文化体验、慢节奏生活的向往。“依靠短视频平台,我们乡村的‘夜经济’火了起来。”马畈景区相关负责人吴持一表示,暑期以来景区人气高涨,客流相较平常翻了好几倍。

一方水土,一方风情。一地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人文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壮大的基础。实践证明,文化内涵是旅游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立足地域特色,深入挖掘当地人文山水资源,是乡村文旅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融入丰富文化内涵,真正感受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悠悠乡风、浓浓乡情,群众才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千年乌伤,人文厚重、历史悠久。如何提升义乌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呢?避免“千村一面”,就需要不断丰富产品供给、调整产品供给结构,及时回应市场变化,找准定位、彰显个性,融入文化内涵的同时,更要加强继承创新,与时俱进打造与众不同的“看点”和“卖点”。如此,义乌乡村旅游才能有发展后劲。

2023-09-19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82647.html 1 厚植文化 义乌乡村文旅探寻创新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