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03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两江福地·神奇涪陵” 涪陵文旅发展驶入“快车道”

初夏时节,重庆乌江画廊涪陵段波光粼粼,一江碧水,两岸青山,造就了乌江画廊如诗如画的动人模样;移步换景,俯瞰武陵山大裂谷峰峦叠嶂,领略白鹤梁千年历史人文,感悟816工程深厚家国情怀……涪陵地处长江中上游黄金段,坐拥两江画卷,扼守乌江门户,曾是巴国故都,承袭千年文脉,历史的沉淀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赋予了此地发展文旅得天独厚的优势。

今年端午假期,涪陵区接待游客74.54万人次,同比增长10.42%,总体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71亿元,同比增长17.12%,涪陵旅游迎来“火爆模式”。

绿色发展 推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涪陵旅游蓬勃发展的背后,是近年来涪陵区立足重庆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彰显‘三个重要’的百万人口战略支点城市”发展定位,大力推动旅游休闲城市建设,以“1+5+N”系列组合拳推进涪陵旅游业提档升级,加快建设成为重庆旅游新热点的成果。而作为涪陵旅游产业“龙头”的武陵山大裂谷景区,对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武陵山大裂谷景区已经成为一个自然资源集聚、基础配套齐全、景区服务完善的品质旅游目的地。先后获“全国十佳生态文明景区”、“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首批最具特色魅力旅游目的地”、全国首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2022全国旅游厕所建设与管理优秀案例”、“重庆首批市级平安景区”、“绿色生态旅游景区”和“2023重庆市智慧旅游示范景区”等多项称号。

“武陵山大裂谷拥有1380米的天然落差,为丰富游客体验,景区建造了‘武陵泰斗’索道。索道的建成,不仅为游客节约了时间,加速了游客的周转,更为游客增添了一道新的奇美景观。”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不仅如此,景区还从“扩容+产品升级”目的出发,开发了“天门洞”索桥、塘垭口索道等项目引爆点,科学设计游线,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满足更多个性消费需求。

随着景区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游览系统、标识系统、智能管理、应急救援、配套接待“八大要件”全面升级、功能完备,其建设水平和质量获得游客普遍赞誉。特别是集中设置的便民服务区,在游客中心、各重要节点、摆渡车和观光车上,设置爱心专座200余个,设置母婴室和家庭卫生间7处,景区餐饮点均配置了婴儿车和儿童座椅等设施,得到了游客的一致好评。

在武陵山大裂谷景区的带动下,2022年,涪陵区共接待游客28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21%。涪陵旅游产业强劲复苏。

文旅融合 丰富产品供给

涪陵人文底蕴深厚,孕育了枳巴文化、白鹤梁题刻文化、易理文化等本源文化,拥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易理文化圣地“点易洞”、世界最大地下人工洞体“816工程”等。近年来,涪陵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文化更富活力,让旅游更有魅力。

白鹤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石梁之上现存163副共计一万多字的题刻,记录了自唐以来1200多年间长江枯水年的水文资料和大量历史名人的诗词真迹,具有极高的人文社科研究价值,是中国的、亦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2009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成为国内外同类文化遗产保护展示的首例。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在保持了白鹤梁水文题刻整体原貌的同时,也保持了文物原生环境,是古代文明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前沿的水下文物保护理念。

在白鹤梁的对岸,是涪陵区另一大文旅融合典型景区“点易园”。该景区因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程颐贬谪涪州,于北岩凿“点易洞”注易而得名。程颐在点易洞著成《周易程氏传》,其学说被程氏四传弟子朱熹发扬光大,在南宋成为官方显学“程朱理学”,影响了中国哲学主流思想长达600余年,是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高光时刻,点易洞也因此成为“程朱理学”发祥地,继而闻名天下。园中有“北岩胜境”石牌坊,北岩的石牌坊既是恭迎的象征,也是进入北岩和点易园明确的地理标志。半山石头崖壁——“读画廊”则留存有从宋开始至民国年间各派大家的文墨痕迹63处、还凿有自唐代起至清代大小神龛、佛塔13处,题材非常丰富。此外,景区还涵盖了流杯池、三畏斋、碧云亭、致远亭、观澜阁等多个积淀着丰厚易理文化底蕴的景点。

816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三线建设的头号绝密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探寻已知的最大人工洞体,有着“地下长城”的美誉。该项目聚合了红色教育、三线建设、国防军事、核能利用等诸多元素,具有极高的国防军事、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安全教育的活教材。如今,走进816工程遗址,透过一个个复原的场景、闪烁的程序灯,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重温“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三线建设”时期,以及无数人为了国家安全和民族自立,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记忆。

产业带动 助力乡村振兴

“一业兴,百业旺”。以文旅产业融合带动涪陵乡村旅游振兴,激活涪陵乡村发展细胞,擘画城乡共同富裕的新图景,正成为涪陵乡村谋发展的全新路线。

涪陵区大木乡毗邻武陵山大裂谷景区,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乡、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乡村振兴试验示范乡等称号。依托景区和海拔优势,该乡建成各类酒店、农家乐168家,举办花文化节、绣球花节等节会活动,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实现大幅提升。该乡年接待游客超过120万人次,接待游客近3年平均增速10%,旅游年收入达4亿元,旅游收入近三年平均增速20%,旅游从业人员1500人,村民人均从旅游业中获得年收入近1万元。如今该乡的农家乐一条街,被美术学院师生以大木绣球花为主题绘制成“绣球花廊”,成为当地最特别的一道风景线。

在涪陵区武陵山乡,这里不仅有以武陵山大裂谷为代表的自然景观,乡里还大力发展人文旅游,举办的手工艺比赛、歌舞汇演、民歌大赛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高品质的乡村酒店、民俗客栈,以及越来越好的人居环境吸引着更多游客来到武陵山乡。特别是夏天,游客慕名前来这里露营、避暑,在酷热的夏日中寻觅大自然的清凉。该乡以“党建引领、干群共建、生态优先、齐头并进”为发展思路,通过“旅游+N”的发展模式,GDP由2012年的22436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51396万元,年均增长9.6%,旅游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

按照规划,涪陵区将把握重庆市建设文化强市、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性契机,围绕“两江福地·神奇涪陵”目标定位,将涪陵打造为“文化强区”和“人文风景旅游目的地”。蓝图绘就,实干落笔。涪陵区正朝着“力争到2026年,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品牌10个,旅游市场主体达200家,游客人均消费超1000元,年接待游客达4500万人次”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

2023-07-03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81043.html 1 “两江福地·神奇涪陵” 涪陵文旅发展驶入“快车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