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宇
从去年“乙类乙管”方案发布,到今年出境团队游试点的正式启动,出境游市场开始走入复苏通道。在连续采访中,记者深刻地感受到业者们的忙碌状态以及他们对市场及业务能够重启的欣喜。
启动虽难,但要先动起来;道路虽艰,也要守好底线。采访中,业者们表达了共同的期待:“市场重启之际,大家更应该爱惜羽毛、稳扎稳打,将眼光放长远,关注如何将业务做常做长,共同呵护这来之不易的春意。”
谈到具体做法时,业者们建议:
首先,要锻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经历3年疫情,市场需求出现了诸多新变化,旅行社原先的产品开发理念及经营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新的市场情况。业者判断,行业出现一轮洗牌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但危机也蕴藏着新机会,市场重启本身就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开始。旅行社要想不被淘汰就要思考如何转型,寻找更具活力的业务,锻造更长久的经营能力。
疫情期间,很多旅行社业者对于业务结构已经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某一个或者多个业务方向的深度精细化运营会成为趋势。基于此,业者可以寻找更具优势的细分市场作为切入点,从细微处入手,让业务先动起来。此外,产品理念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消费市场的变化,并建立起相应的产品供应体系。
其次,出入境市场重启,也是旅行社扭转口碑的机会。
锻造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业者也要考虑如何避免恶性竞争,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出现,为行业的整体健康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毕竟只有行业健康,企业才能做得长久。
最后,市场是复杂的,难免会有不法商家用不合理低价搅乱市场,市场的健康和稳定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来维护,尤其是市场恢复之初,安全和秩序更应被重视,以避免市场被拖入恶性竞争的泥潭,维护合法旅行服务企业的权利。
这段时间,广西一起不合理低价旅游团的事件再次引发社会各界关注。不合理低价游不仅严重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也影响了当地的旅游形象,甚至会影响到旅游消费信心的恢复。反思中,有业者指出:企业没有利润哪来的优质服务?高品质的体验是不合理低价换不来的。
“出境游市场的规范同样需要多方努力。需要具有公信力的行业协会或者主管部门向游客普及相关的知识,让游客判断哪些产品隐藏着风险,例如发布指导案例、公布跟团游消费参考价格等。”有业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