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2日
第07版:旅游报07版

展示“穿在身上的历史”

——内蒙古自治区多种形式传承发展蒙古族服装服饰

参展商向游客介绍蒙古族服装服饰。杨茜茜 摄

□ 杨茜茜 杨竣杰

辽阔的大草原、质朴悠扬的蒙古族音乐、豪迈深情的诗歌、精美绝伦的民族服饰……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其中,华丽的蒙古族服饰更是成为内蒙古一张靓丽的名片,让不少游客争相购买、收藏。

近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第十七届内蒙古服装服饰艺术节在通辽市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88支蒙古族服装服饰代表队一展“穿在身上的历史”,为蒙古族服装服饰的研发、生产、推广提供了一个专业化、国际化的平台。

民族传承有品牌

蒙古族服装服饰于2004年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保护工程试点项目,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9年,由当地政府牵头,开展蒙古族服装服饰的抢救保护工程,最终确定了蒙古族28个部落的108套服饰和34组头饰作为传统服装服饰的基本样式,并全部移交内蒙古博物院永久性收藏,供展示研究之用。

2003年,原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创办了内蒙古服装服饰艺术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7届,如今,该艺术节已经发展成为内蒙古旅游节庆活动的知名品牌之一。近年来,更有来自新疆、青海、云南、吉林、甘肃以及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内外的蒙古族参加内蒙古服装服饰艺术节的比赛和演出。连续举办17届的艺术节共展出蒙古族服装服饰一千多款、三千套(件)。

第十七届内蒙古服装服饰艺术节以“亮丽内蒙古·霓裳大草原”为主题,深入挖掘蒙古族的文化元素,并与现代时尚相结合,为保护和传承蒙古族服装服饰奠定基础。同时,艺术节还举办了蒙古族服装服饰设计大赛、创意设计作品展览、网络直播带货和线上商城、品牌发布、服装服饰产业发展研讨会和那达慕六项活动,充分展示了冬季蒙古族服装服饰的独特魅力,着力打造内蒙古冰雪那达慕节庆品牌和蒙古族服装服饰品牌,有效提升了全区冬季旅游的影响力。

文创产品进景区

内蒙古旭贵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旭日干表示,蒙古族服装服饰从形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一开始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审美观念,蒙古族服装服饰以御寒为主,后来有一部分服装服饰选用丝绸制作,加上各种复杂精美的图案,形成了地域广、融合多的特色款式。“像靠近东北一带的蒙古族服装服饰就受满族、汉族服装的影响比较多;靠近西边的蒙古族服装服饰受维吾尔族、藏族服装的影响比较多,整体从花纹到颜色、饰品上体现出地域文化的交融。虽然有其他民族的影响,但蒙古族服装服饰在核心的款式和设计的思路上还保留有传统元素,而且每一个蒙古族部落都有不同的特点,比如,翁牛特部头饰上装有牛角,鄂尔多斯部头饰上会用一些宝石和稀有的矿物装饰。”旭日干说。

现代的蒙古族服装服饰在保留了传统款式风格的基础上,又受到了时代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以婚庆、礼仪、拍摄、日常等不同需求的款式样式。随着旅游业发展,蒙古族服装服饰开始从博物馆走进景区,从演绎演出服饰变成旅游文创产品,甚至有的还被收藏在日本东京的民俗文化博物馆里。

如今,在内蒙古的各大景区都设有蒙古族服装服饰的展示厅和销售点。据统计,近年来,各个景区景点共销售蒙古族服装服饰近千款,多达十万件。来自江苏徐州的王女士说:“我非常热爱各地的民族文化,家里收藏了很多件具有代表性的手工艺品和文创商品。这次来内蒙古玩刚好看到了蒙古族服装服饰,非常喜欢,就想买几件带给亲朋好友,也让他们感受一下多姿多彩的蒙古族服装服饰的文化魅力。”

非遗传承促增收

随着艺术节影响力不断扩大,蒙古族服装服饰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了国际舞台,并带动更多人参与这个产业。

蒙古族服装服饰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制作手工艺烦琐,其中,裁剪、刺绣、花边、钉扣子等技艺颇具匠心,而刺绣在蒙古族服装服饰中又占据重要的位置。2009年,图什业图王府刺绣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16年以来,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将该刺绣产业作为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将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和旅游扶贫有机结合,加快推动蒙古族刺绣非遗项目产业化,激发贫困地区妇女脱贫致富,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

据悉,科右中旗累计在73个嘎查(村)集中举办蒙古族刺绣培训班32期,培训绣工5782人次,带动2.1万人从事刺绣产业。2万多名绣工中,一级绣工1300多人、二级绣工5000多人、三级绣工8000多人,另外,还培养了500名特级绣工。目前,图什业图王府刺绣车间与17家企业、用户签订直供订单2200万元,在区内外建立37家实体店,产品远销北京、长沙、深圳、香港等地。

2020-12-22 ——内蒙古自治区多种形式传承发展蒙古族服装服饰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3150.html 1 展示“穿在身上的历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