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4日
第07版:旅游报07版

武汉学知:把“厉行节约”作为研学必修课

□ 武小知

近几年,随着研学旅行的兴起,团餐浪费现象在学生群体中愈加突出。如何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引导学生珍惜粮食、厉行节约,成为摆在旅行社面前的新课题。

谈起研学团队的团餐浪费现象,武汉学知悟达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学知”)副总经理周晔深有感触,“现在的中小学生成长环境优越,节约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名词。在享用桌餐、自助餐时,很多孩子没有节约意识,拿得多吃得少,咬过一口的馒头、几乎没有动过的小米粥,都很常见。与成年人相比,孩子们在选择食物时更加任性,不喜欢吃的菜一筷子都不动,剩菜率明显高于成人团。”

此外,一些家长的错误引导,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浪费之风。武汉学知研学导师钱梦婕说,她曾无意中听到夏令营小营员提到,不少家长在出发前都会这样叮嘱孩子,“出门在外一定要吃饱,为防止人多菜少,要先把菜夹到自己碗里,最好夹大块的。”

“我们在预订学生团餐时,都会按照人数、年级、性别等因素综合考虑,完全不必担心不够吃。”钱梦婕说,而且,每次就餐前,武汉学知的研学导师都会强调文明用餐的重要性,等所有学生到齐之后再发筷子。一方面,大家一起吃饭更香,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先到的孩子把合胃口的菜先吃完。

近期,围绕如何在旅游团队中倡导节约、杜绝浪费,如何提升旅游团餐质量,能否把团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打造等一系列问题,旅行社行业内掀起了一股讨论、学习的浪潮。

而在这方面,经过多年实践,武汉学知早已形成了一套文明教育体系,通过行前教育、行中引导、行后总结三个环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在行前教育环节,有一个章节专门展示以往夏令营活动中餐食浪费的场景,并通过餐前、餐后对比图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于浪费行为的负面观感。

行中引导的形式比较多样,主要包括研学导师的语言提示、研学读本中的文明公约、餐厅张贴的海报等,时刻提醒学生厉行节约、杜绝浪费。

行后总结时,研学导师会引导学生通过征文、摄影作品等多种方式,将行程中的浪费行为记录下来,通过征文比赛的形式加以“曝光”。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学知还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新岗位“餐桌长”。餐桌长由小营员担任,他会和餐厅的工作人员一起,引导小伙伴们排队取餐、按需打饭、尽量不剩饭剩菜。

为了保证这一体系的正常运转,武汉学知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和规则规范,包括文明旅游工作制度、研学导师专题培训等,以确保每个环节、每个岗位落实到位。

周晔说,研学旅行的教育意义在于,在行走和体验中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将这一特性与节约粮食相结合,今年,武汉学知在夏令营中新增了一项体验教育活动“特色小吃宴”。

特色小吃最能代表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它作为活动主题,是希望从民俗传统、人文传承的角度演绎食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主动节约粮食。

“比如,在徽州夏令营的小吃宴中主推毛豆腐、刀板香。这是徽州人在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中,为了更长久地保存食物,用腌制、发酵、风干等方法创造出来的地方美食。包袱饺、石头粿、蟹壳黄则是徽州儿郎出外谋生必备的干粮,代表着亲人的牵挂。”

周晔说,这些“文化佐料”会被制作成微教材、微视频、微讲座,利用在车上、餐前等零碎时间,由研学导师带领孩子们了解。

等坐上餐桌,孩子会觉得面前的这些小吃不仅是食物,更是餐饮文化的传承,不由得多了一种敬意,而吃光它就是最好的致敬方式。

统计数据显示,武汉学知组织的研学活动中,特色小吃宴的平均光盘率超过了90%。

2020-09-24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0878.html 1 武汉学知:把“厉行节约”作为研学必修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