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坚定不移走好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

​——写在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一周年之际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本报编辑部 2025-05-16 09:06:00

2024年5月17日,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在京召开,这次会议是党中央首次以旅游发展为主题召开的重要会议。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一年来,全国各地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分工协作、狠抓落实,坚定不移走好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实现新突破,加快建设旅游强国取得新进展,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服务美好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要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

我国正在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经成为“小康社会标配、美好生活必备”,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成长方式。全国各级文旅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旅游为民、富民、利民、乐民的积极作用,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

——丰富优质供给。景区街区游人如织,文博场馆成为热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旅游专列陆续开行……“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让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新体验持续涌现。或寄情于锦绣山河,或徜徉于人文胜景,或游走于街头巷尾,或走出国门领略多彩世界……广大群众纷纷踏上美好旅程,领略自然之美、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感受生活之美。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56.15亿,同比增长14.8%。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

——强化便民惠民。优化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完善旅游交通服务,强化旅游应急救援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各部门聚焦重点地区、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集中力量补齐旅游公共服务领域的短板和弱项,稳步提升保障能力,完善供给体系,持续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全国各地积极开展旅游惠民活动,发行文旅主题惠民卡、派发文旅惠民消费券、推出景区门票减免优惠,让人民群众更好体验“诗和远方”。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2025年“5·19中国旅游日”系列活动,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学”七大场景,集中组织惠民活动1万余场,推出惠民措施1万余项。

——促进增收致富。旅游业产业链条长、涉及领域广、就业机会多,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乡村旅游日益成为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重要力量,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动能。浙江安吉余村从“卖石头”到“卖风景”,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路;黑龙江漠河北极村发展冰雪经济、做好冰雪文章,乡亲们吃上了旅游饭;湖南花垣十八洞村实现了由深度贫困村到乡村振兴前列村的蝶变,村民做苗绣、开农家乐、办民宿、当导游,收入显著增长……越来越多的乡亲们“吃上旅游饭,增收路更宽”。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推出159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超6万个行政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活动。2025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为7.07亿,同比增长8.9%;接待总收入4120亿元,同比增长5.6%;从业总人数为712万,同比增长2.2%。

促进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发展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当前,旅游业作为我国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作用更为凸显。全国各地充分发挥旅游业关联度高、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等特点,进一步推动旅游市场繁荣发展,更好助力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增长、培育发展动能,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旅游消费火热。传统目的地热度不减,县域旅游不断破圈,假日市场持续火爆……各地积极开展旅游消费促进活动,有效释放旅游消费需求,推动文旅企业既增收又盈利,旅游市场实现“人财两旺”。人潮涌动的场面是直观的体现,不断攀升的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24年,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5.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2025年一季度,国内居民出游总花费1.80万亿元,同比增长18.6%;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旅游市场再次实现人次、收入“双增长”。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25年发展预测》蓝皮书显示,2025年旅游经济总体预期更为乐观,主要发展指标有望全面创下历史新高。

——带动作用明显。“旅游+交通”,旅游专列陆续开行;“旅游+赛事”,“跟着赛事去旅行”持续火热;“旅游+演艺”,“跟着演出去旅行”渐成风尚……全国各地创新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催生新业态、丰富新场景、拓展新空间,带动交通、餐饮、住宿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明显增长。2025年一季度,与大众出游相关的消费数据增势明显: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10.74亿人次、同比增长5.9%,其中,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87列,同比增长30%;民航全行业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亿人次,同比增长4.9%;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0%,增速比同期商品零售额快0.4个百分点;餐饮收入1.4万亿元,同比增长4.7%;旅行服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进出口达5849亿元,同比增长21.8%,为服务贸易第一大领域……“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故事不断推陈出新,促进了旅游市场供需两旺,带动了相关产业繁荣增长,也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规模扩大。当前,我国旅游业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一些省份,旅游业已经成为“万亿级产业”:2024年,山东省接待游客9亿人次,旅游收入首次破万亿,文旅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7%左右;湖南省接待游客超过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文旅业成为全省第4个万亿产业。

同时,还有越来越多的省份拿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万亿级产业”的“路线图”:吉林持续实施《吉林省旅游万亿级产业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努力打造世界级冰雪品牌和冰雪旅游胜地、避暑胜地;湖北提出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万亿级支柱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印证了旅游业是“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也体现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成效。

构筑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文旅融合走深走实,“诗和远方”相得益彰。全国各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进而助力文化保护传承、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精神力量。深挖文化底蕴,创新融合业态,塑造特色IP……全国各地不断将文化之魂融入旅游活动之中,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性的旅游需求。在名胜古迹中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名山大川中学习地质生物等自然科学,在田园农庄中体验耕种之辛劳,于流水线旁亲见工业文明的最新成果……人们在旅游中体悟生命价值、拓宽精神边界、舒缓情绪压力,感受山河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与精神洗礼,增进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促进文化传承。古城因文旅融合而“热起来”,文物因文旅融合而“活起来”,非遗因文旅融合而“火起来”……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不仅活跃了旅游消费市场,也促进了文化保护传承。山西平遥古城以文旅融合为引擎,加强古城保护和非遗发展;敦煌莫高窟在科学保护基础上合理利用文物资源,以旅游收入反哺文化遗产保护;福建泉州簪花围吸引八方游客,促进非遗技艺传承……各地突出特色,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助力促进“三交”。编制首批“铸牢”主题博物馆精品研学资源推荐项目、设计推出16条“铸牢”主题文旅线路、发布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十大案例……全国各地围绕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让旅游业更好服务民族地区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东、内蒙古联合推出“百万人互游”活动,让各族群众走动更频繁、联系更紧密;广西把“三月三”等传统节庆办成各民族欢聚的节日空间,吸引各族同胞“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西藏把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建设特色村镇与发展旅游有机结合,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旅游促进“三交”计划实施以来,各族群众在你来我往中加深彼此欣赏,让中华民族大家庭越来越和美。

展示中国形象

“热情欢迎美国游客来华旅行,结识中国朋友、体验中华文化、游览美丽山水,亲身感受真实的中国。”“中方欢迎越南民众多到中国各地‘串门’,也鼓励中国游客到越南风景名胜‘打卡’”“越来越多中国游客前往柬埔寨,领略厚重的历史文化。越来越多柬埔寨朋友学习中文,感受古老中华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魅力”……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向世界发出邀请,热情欢迎各国游客来华旅行。

“China Travel”风靡海外,“City不City”成为热点,“周五下班去中国”受到追捧……全国各级文旅部门积极推进多双边旅游交流合作,开展中外旅游交流活动,促进入境旅游发展,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前来欣赏中国壮阔山河,探寻中华多彩文化,见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就。数据显示,2024年,入境游客13190万人次,同比增长60.8%,其中外国人2694万人次;入境游客总花费942亿美元,同比增长77.8%。2025年一季度,全国移民管理机构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1.63亿人次,同比上升15.3%,其中外籍旅客1743.7万人次,同比上升33.4%。

——做好宣传推广。积极参加国内外知名旅游展会、办好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组织主题旅游推广季活动……我国持续推广“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加强海外宣传平台建设,邀请海外旅行商、知名博主网红考察踩线,办好驻华外交官“发现中国之美”活动,切实提升中国旅游形象,扩大中国旅游国际影响力。火爆的“中国游”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的通道,快乐的“中国行”成为外国人的“破除偏见”之旅。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走进中国、了解中国、爱上中国,由“头回客”变成“回头客”,甚至是“推介官”。

——提升便利程度。优化入境旅游支付服务、推出便利境外人员住宿若干措施、增开加密国际航班航线、推出便利外籍人员来华措施、实施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免签政策、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和离境退税政策……一系列便利化措施,让外国游客“说来就来”游中国成为现实。入境旅游服务的持续优化,不仅促进了中外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也进一步展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成果。相关报告显示,我国入境游人数和消费快速增长的同时,外国游客满意度也在稳步提高。

——彰显发展成就。刷脸就能支付、无人机能送外卖、高铁安全飞驰、新能源汽车静音环保——科技中国令外国游客由衷赞叹;夜色之下,街头灯光明亮、商户有序经营、人们轻松闲逛——平安中国让外国游客感慨不已……“中国游”的持续火热,不仅是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更折射出中国对外开放举措、文化软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展现了中国热情友好、开放包容、发展进步的风采。

增进文明互鉴

习近平主席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旅游是中美两国人民交往交流、相知相近的重要桥梁”。

旅游素有“民间外交”之称,是民心相通的桥梁、文明互鉴的窗口。外国游客到中国游历壮美山河,探访名胜古迹,品尝各地美食;中国游客到海外畅游多彩世界,了解多元文化,感受异域风景——旅游是各国人民加深相互了解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加强交流合作。近年来,我国切实用好联合国旅游组织等国际多边合作平台,发起成立世界旅游联盟、“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等国际旅游组织,积极与世界各国深化旅游交流合作,与意大利、法国、哈萨克斯坦、坦桑尼亚、赞比亚、马来西亚、尼泊尔等国家互办文化旅游年活动,与多米尼加、萨尔瓦多等新建(复)交国家开展文旅交流……持续开展的对外旅游交流合作,切实助力了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成为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注脚。

——共建多彩世界。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过程实质上也是感知文化、体验文化、乐享文化和传播文化的过程。新时代的“中国游”向外国游客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国当代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

——促进和平发展。旅游是和平的使者、友谊的桥梁。“旅游业将人们聚集在一起。”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2024年世界旅游日寄语中表示,要“反思旅游与和平之间的深刻联系”“让我们负责任地旅行,构建桥梁,促进不同文化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利用旅游业的力量,促进所有人的和平与繁荣”。当前,世界国际局势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而旅游业能够起到“稳定剂”“润滑剂”的作用。大力发展入出境旅游,强化国际旅游交流合作,有利于减少国家间偏见、增进国家间共识、实现国际社会互利共赢。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让我们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和全国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旅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