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旅游法实施10年来,全国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旅游业界认真宣传贯彻落实旅游法,法律在旅游业发展中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促进和引领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强化统筹协同 凝聚发展合力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涉及面广,关联性强。针对这一产业特征,旅游法将“统筹协同”这一立法理念贯穿全篇。旅游法明确要求,“国务院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对旅游业发展进行综合协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明确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对本行政区域的旅游业发展和监督管理进行统筹协调。”
10年来,全国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积极完善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健全联合监管执法机制,完善旅游纠纷统一投诉受理机制,形成了“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工作格局。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旅游综合协调领导机构或者建立了联席会议机制。
广西自然风光 图虫创意 供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旅游法对旅游综合性特点的确认以及对统筹协同的强调,对于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为例,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从自治区层面作出了强有力的统筹协调,尤其是立足新形势下旅游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出台了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推进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等系列政策文件,持续提高政策供给质量,加快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胜势,让“秀甲天下 壮美广西”品牌越擦越亮。
浙江省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州围绕旅游法颁布实施契机,统筹各方力量、理顺协调机制,出台乡村旅游领域地方性法规《湖州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制定《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等系列标准,深入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通过先富带后富、重点村带薄弱村、城乡融合共生,走出了一条全域美、产业优、百姓富的乡村旅游蝶变之路。
“旅游法为我们强化统筹协调、凝聚各方合力提供了法律指引。”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乌兰格日乐介绍,兴安盟以旅游法为指导,编制兴安盟全域旅游概念性规划、兴安盟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兴安盟草原旅游规划等,吸引更多力量融入旅游业发展。
抓住关键环节 提高发展质量
旅游法从立法初衷上即紧抓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各篇章既涉及旅游者也涉及旅游经营者,既涉及企业也涉及政府部门,覆盖了旅游发展中的所有关键环节。各地以旅游法为指导,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突出关键环节,把握转型发展机遇,加快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良法善治是最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也是促进整个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江西省武宁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局长夏清清表示,武宁以旅游法为重要指导,抓好旅游业发展各个关键环节,尤其注重深入挖掘乡村资源,探索出了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武宁西海燕码头 武宁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 供图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旅要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突出关键环节提升服务质量,扎实推进营商环境优化。”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副局长张蓉介绍,“我们紧扣群众旅游需求,持续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投诉、统计平台,建成智慧旅游指挥中心,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县长黄强介绍,近年来,龙胜深入贯彻落实旅游法,紧抓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龙脊梯田景区坚持依法治旅、理顺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梯田入股享股金、梯田保护获奖金、梯田流转有租金、梯田务工得薪金、梯田旅游挣现金的“一田生五金”产业发展好路子。
“旅游法内容全面且重点突出,成为旅游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参照系。”中旅旅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落实好旅游法的基础上,中旅旅行聚焦境内外重点旅游目的地和优势资源,打造优质旅游线路,加速实现旅游空间从风景到场景的转变,更好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
“旅游业的发展及其社会作用的发挥,与旅游法营造的旅游发展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在旅游法的支撑下,大量新业态不断出现,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院长谢朝武说。
强链补链延链 增加产业活力
10年来,各地深入贯彻落实旅游法,推动完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打通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将延链、补链、强链贯穿于产业发展全过程。
2022年,江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推动产业链链长制深入实施工作机制》。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庄兆林介绍,各地各单位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制作用,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企业实力显著增强、精准招商成果丰硕、市场回暖趋势明显的良好态势。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贵州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以强链补链延链开创文旅产业新局面,全面推进旅游市场主体培育、旅游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存量项目提效四大行动,促进资源串珠成链,助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10年来,交通基础设施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愈发突出,文旅融合取得新成效。在海南三亚,绵延4公里的太阳湾旅游公路满足市民游客看山观海的需求;在内蒙古额济纳旗,草原之星额济纳号旅游专列将蒙古包“搬”上列车;在福建龙岩,厦蓉高速适中服务区打造了土楼主建筑、客家风情街等系列景观……“公路主体工程+旅游”“桥梁+旅游”“服务区+旅游综合体”等交通旅游融合新业态竞相涌现。在新疆,专车专用、车随人行、食宿一体、南北疆环游、空铁联运的大交通旅游模式持续推广,“坐着火车游新疆”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其中,“新东方快车”自1999年开行以来,累计开行达319列,游客接待量达3.8万人次。
游客乘坐“坐着火车游新疆·天山号”旅游专列 陈继伟 摄
智慧旅游是这10年旅游业发展的突出亮点。在湖南张家界,张家界智慧旅游平台将旅游企业和机构、从业人员,以及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要素等信息汇聚、关联、融合,形成“一屏管”(指挥中心)、“一码游”(游客端)、“一机看”(移动指挥端)等应用板块,为市民游客打造游前、游中、游后的全方位旅游服务生态链。
“10年来,各地聚力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招大引强,做出优势精品,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张佑印建议,旅游法的深入落实应围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着力推动产业提质升级,主动适应游客需求变化,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需要。
旅游法实施10年来,各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通过凝聚发展合力,提高发展质量,增强产业活力,旅游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提升,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巩固。2019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60亿人次,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均比2013年约翻了一番。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9.9%、84.9%。
(采访组成员:王文华 任丽 董亮 魏彪 执笔:魏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