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民族地区文旅融合路径探析

——以巴尔虎蒙古部落景区大型马上竞技表演《马之舞》为例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杜明燕 2025-04-21 13:17:5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随着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民族地区特色演艺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呼伦贝尔草原最具代表性的马文化演艺项目,巴尔虎蒙古部落景区的大型马上竞技表演《马之舞》通过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耦合、观赏与体验的多元结合,成功打造了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文旅演艺品牌。自推出以来,《马之舞》累计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为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开辟了创新路径。

一是传承马背文化。草原人民英勇、热情,千百年来与草原共生,与马儿结伴。蒙古族被称为“马背民族”,创造了灿烂的蒙古马文化。草原上经久流传的马术,便是蒙古族与马儿关系的最好见证。相比于英式马术,蒙古族的马术更像是马上体操,甚至马上杂技,充斥着热血与草原汉子们的野性,极具刺激性、观赏性和艺术性。《马之舞》通过精彩的马术表演,将蒙古族同胞与马相关的文化传统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蒙古马在蒙古族历史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独特民俗风情、美学艺术和价值观念,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是创新演艺形式。《马之舞》突破了传统那达慕大会的时间、空间和组织形式限制,又拓展了室内文艺演出的规模,将季节性民俗活动转化为常态化文化展演。演出以蒙古族马文化为核心,融合巴尔虎蒙古部落历史传说,将古老的套马、驯马、赛马等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技艺转化为观赏性极强的舞台艺术,通过编排设计,使其升华为具有叙事性的文化展演。演出以“马”为媒介,创新性地将舞蹈、马头琴、长调等非遗艺术与马术表演结合。在“牧马人”章节中,马头琴曲《万马奔腾》与骑手方阵表演同步进行,实现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震撼,深化了精神体验的感染力。气势磅礴的“万马奔腾”场景采用环形舞台设计,配合声光电技术,使观众获得270度沉浸式体验。现代舞台艺术元素的加入,使蒙古马精神获得新的表达方式,将抽象的蒙古马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化产品。

同时,演出通过多元设计参与模式,让专业演员与牧民同台演出。现场设置了多项游客互动体验环节,游客也可通过AR技术参与虚拟驯马。线上平台还提供演艺衍生品和文创产品,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消费场景。

三是推动产业融合。作为特色文化旅游项目,《马之舞》演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马之舞》不仅是一场演艺,更构建起完整的马文化产业链,形成以演艺为核心,与景区游览有机结合,延伸至畜牧养殖、马术培训、手工制作、文创开发、歌舞创编、特色民宿餐饮、周边旅游线路开发的产业生态圈。《马之舞》发挥了马产业文化、体育、旅游、娱乐的功能和价值,促进了蒙古马繁育、马术运动、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形成了产业链条各环节紧密衔接、互利共赢、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据统计,演艺年均演出收入超千万元,景区门票价格提升40%,创造就业岗位200余个,带动周边牧民年均增收3.2万元,实现了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

四是践行蒙古马精神。从《马之舞》演艺中,可以感受到“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从表演环境看,巴尔虎蒙古部落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腹地,自然环境较为艰苦,冬季寒冷漫长,夏季蚊虫较多。演员和马匹常年在这样的环境中表演,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都坚守岗位,为观众呈现精彩的演出。从表演内容和训练过程看,《马之舞》包含套马、赛马、搏克等多种项目,演员们需携众多马匹,出演马镫藏人、单人双马、马上拾物、马上叠罗汉等十几项人马共舞内容。这些高难度动作的训练过程漫长且辛苦,演员和马匹都要经历无数次的重复练习,承受身体上的疲劳和伤痛。这展现了演员对艺术完美的不懈追求、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从精神风貌看,演员们策马奔腾,毫不畏惧困难和危险,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每一场演出。他们通过精彩的表演,向观众传递出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这种在表演中展现出的勇气和冲劲,体现了一往无前的精神,也让观众感受到蒙古马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和发扬。

作为民族地区文旅融合的成功典范,《马之舞》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创新的演艺形式、显著的产业融合成果以及对蒙古马精神的生动诠释,为民族地区文旅产业发展树立了榜样。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应紧紧抓住文旅融合发展机遇,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文旅资源,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昌盛的美好愿景,让文旅产业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

一是文旅融合,发挥文旅品牌带动效益。整合文旅、民委、住建等各方面资金,集中打造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等旅游品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传承、保护和弘扬乡村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以文化先行推动村镇品牌建设。将各民族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景观形象塑造,增加文化旅游、研学旅游与农牧业融合的新业态供给,利用特色节事活动系统性培育地方节庆品牌。加强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深挖文化内涵,避免同质化竞争。培育专业演艺人才队伍,创新营销推广模式,通过科技赋能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做好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以满足游客体验需求来实现文化活态传承,进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旅游发展。

二是产业融合,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乡村振兴之路。部分民族地区传统产业结构单一,多以农牧业为主,存在“靠天吃饭”的特征,抗风险能力较弱,需要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提高经济收益。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不仅能够有效促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还能延长产业链,带动商贸、运输、制造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如带动农副产品深加工、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生产开发等,完善产业链条,放大综合效益,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