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旅作为“蓝色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既是贯彻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又是实现文化传承创新的载体。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引领下,数字传播通过创新文化表达、重构体验场景、优化传播路径,推动海洋文旅实现了从“物理空间”向“数字空间”的跨越发展,有助于扩大文旅信息的传播边界,为文化传承、产业升级和消费增长注入活力,成为推动海洋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面对数字化进程加速带来的原真性消解、承载力失衡与数字鸿沟加剧等结构性挑战,如何在技术应用、文化保护与产业优化之间建立动态平衡,成为数字传播赋能海洋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
一是构建海洋文化符号的“有效叙事”。海洋文化符号是海洋文旅融合的核心资源。传统海洋文化符号需要进行现代化转译,以适应数字时代的传播需求。因此,可通过整合纪录片、长视频、短剧、全息影像、3D动画等媒介形态,邀请渔民、船匠、非遗传承人等文化持有者参与符号解释,将渔船、渔网、渔歌号子等离散符号串联为海洋文化叙事,呈现海洋文化的完整语境,减少文化误读,避免“他者化”叙事,增强文化表达的深度与感染力。例如,在短视频中邀请渔民讲述渔网的编织技艺与功能,借助直播展示船匠的造船工艺,在碎片化数字内容中标注文化符号的起源、功能与禁忌。这种解释性叙事不仅可以增强文化表达的原真性,还可以提升文化符号的传播可信度,引导游客从“打卡”转向“理解”,实现符号的文化价值深度传达。又如,通过解构与重组波浪纹样、渔网结构、海洋生物等符号,可以生成数字藏品或海洋文化系列数字盲盒,为海洋文旅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深化海洋文旅协同开发的“引流机制”。数字传播借助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OTA等渠道,能够快速实现信息扩散和用户触达,形成“爆点效应”。针对当前易发的超出设施承载能力、加剧区域发展失衡、热度逐渐沉寂等问题,数字引流在承载力阈值的动态调控方面大有可为。
在“空间分流”方面,通过数字传播技术,可将海洋标志性景点及网红打卡点的部分流量引导至周边景区。例如,利用景区官方APP和公众号实时推荐低密度游览线路,引导游客分散至非热点区域;在数字平台发起打卡挑战赛,鼓励游客分享周边景区体验,打卡后自动解锁AR寻宝任务,完成任务可获得数字徽章并兑换文旅消费券等。
在“季节引流”方面,可策划持续性传播内容,延长传播周期。根据“旺季分流、淡季引流”的原则,结合节庆和热点事件推出系列主题传播活动,增强游客的参与度与黏性。例如,在世界海洋日举办海洋生态保护等线上论坛,在旅游淡季举办海岛摄影节等特色活动。同时,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建立完善的游客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游客的需求和意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在“虚拟拓流”方面,可以积极开发虚拟旅游体验项目。实体景区的生态承载力是海洋文旅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实体景区接近承载力阈值时,可以引导游客进入虚拟空间,通过AR、VR等技术展示海底世界,减少对实体生态的压力。例如,开发虚拟潜水体验项目,通过VR技术模拟海底生态,让游客在虚拟空间中感受海洋之美。
三是搭建海洋文旅共享互融的“数字桥梁”。数字传播依赖智能手机、高速网络和智能终端设备,部分群体数字鸿沟与体验异化导致的“数字排斥”亟须关注,需要通过平衡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将数字传播技术转化为链接游客与海洋文化的桥梁。首先,针对技术弱势群体,需要降低技术使用门槛,完善数字包容基础设施。例如,在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配置“银发模式”系统的智能导览机,支持方言识别的语音导览、简化版AR眼镜租赁和应急保障功能等。其次,开发“虚拟+实地”的混合体验项目,游客使用移动设备扫描实体景观,可观看项目内置的全部资料。同时,可嵌入触觉、听觉、视觉等多感官元素,在虚拟场景中融入海风模拟、船体震动等物理反馈,使游客从被动观览者转变为文化叙事的共构者,在虚实交融中完成对海洋文化基因的具身化解码与情感共鸣。最后,创建海洋文旅兴趣社群,邀请游客参与渔歌的数字化创作、虚拟渔具设计等文化生产。定期举办摄影比赛、文化沙龙等线上线下活动,鼓励游客与当地社区互动,通过人与人的连接深化对海洋文化的情感认同。
数字传播作为海洋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通过技术赋能与路径创新,有效推动了海洋文化传承与旅游体验的数字化转型。其在扩大传播边界、增强受众参与、激发产业活力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与文化价值的协同,在保障文化基因传承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包容的传播体系,推动形成技术赋能、文化引领、产业带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这既需要技术创新与内容生产的持续迭代,更依赖政策引导、社区参与和人才建设的多维协同,最终实现海洋文化存续、经济增效与产业优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本文系2024年浙江省社科规划“社科赋能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行动”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