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深入推进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厉新建 张安妮 2024-06-19 09:09:16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十个年头,10年来,三地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共同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有效推动了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成绩显著。

一、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的主要进展

10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断向纵深发展,在多个方面取得重大成效。北京非首都功能得到有效疏解,“大城市病”有效缓解;“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北京流向津冀两地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过2800亿元,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万次,投资总额达2.3万亿元; “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形成,天津到北京仅需半小时,河北廊坊、张家口、承德、石家庄到达北京最快分别为21分钟、48分钟、52分钟及1小时,1-1.5小时交通圈稳步推进;三地服务协同持续深化,多项服务实现“一卡通办”,193家旅游景区“一卡通游”、23家博物馆“一卡通览”、171家图书馆“一卡通阅”。

京津冀地区丰富的文旅资源使得三地文旅协同发展具备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23年,中国有57项世界遗产,其中京津冀地区就有8项;在国务院已公布的8批共50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京津冀地区有474处。三地拥有8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加之商务往来频繁化、交通设施一体化、营商环境便利化等趋势,三地文旅协同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在10年间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单。

三地成立了京津冀文旅协同专题工作组,制定了京津冀文旅协同专题工作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了京津冀多领域、多层级、常态化的沟通机制,成立了多家文旅领域的联盟;构建了京津冀地区文化和旅游信用协同监管机制,健全了三地文旅市场信用信息网站和监管平台;签署了多项协同发展协议文件,举办了京津冀文旅消费协同发展座谈交流活动;推进了重点领域和业态发展,共同培育了房车、露营、康养等文旅新业态,共同推动了文旅资源开发;依托北运河(京冀段)、京畿长城等文旅资源,打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旅消费协同活动。在此背景下,三地间游客相互流动、加强往来,极大促进了三地互联互通。同程旅行2024年4月至5月的数据显示,在到达北京的客流量中,河北占比40%,天津占比9.9%(合计49.9%);在到达天津的客流量中,河北占比32.8%,北京占比28.7%(合计61.5%);在到达河北的客流量中,北京占比29.9%,天津占比10.3%(合计40.2%),京津冀三地互为重要客源地的格局已经形成。

二、深入推进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为推进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围绕新目标和新要求,三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首先,高度重视京津冀文旅数据中心建设。数据要素是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要高度重视京津冀数据要素的集成与使用。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京津冀文化和旅游的数据要有相应的发布机制和集成平台。目前,三地各自的文化和旅游数据还存在发布不及时和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数据要素的理念还没有很好地树立起来,三地需要考虑建设文旅数据的集成平台。没有数据,研究没法深化;没有数据,投资无法分析;没有数据,投资建设缺乏科学的指引。总之,没有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就不可能有科学的、高质量的发展。第二,京津冀文化文物资源数字化之后的数据要素权属规范问题需要解决。京津冀有丰富的文化文物资源,在数字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文物的数据资源,但是这些数据要素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的权属规范没有形成。没有科学明晰的数据产权架构,就不可能形成国家所有、社会使用、合理分配的数据价值转化机制,也就谈不上这些数据要素在包括文创产品、电子游戏等诸多文化创意发展方面的潜能发挥。

其次,积极推动景区焕新工程。第一,要提升景区的内容生产能力。要积极推动京津冀各个旅游景区的内容赋能、业态焕新工程,在城市更新中有更多的休闲业态植入、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休闲资源被重新发现、在技术革新中有更多的玩法不断涌现、在资源的景观价值向资源空间价值和环境价值转变过程中持续发现产品创新机会。第二,要加强文体旅等多元融合发展。要通过文化进景区、非遗进景区、演出进景区等方式,推动景区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融合发展;加大体旅融合力度,推动低设施依赖的业态、轻量化投资的项目,让体育活动成为景区的新内容、新吸引力,让景区成为体育活动价值实现的新空间、新平台;积极构建“商业空间旅游化、旅游要素文化化、文化资源商业化”的消费循环,以文化丰富内涵、以旅游增加流量、以商业推动变现,在城市更新发展和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加大文商旅综合体建设指引和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商业空间的文化化、文化空间的沉浸化、沉浸空间的体验化、体验空间的旅游化,最后推动旅游空间的商业价值变现。

再次,高度重视入境旅游的协同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入境旅游发展,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中可以考虑:第一,围绕现有的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形成区域内联动,丰富过境免签旅游产品,提高过境免签入境游客的交通衔接便利化。例如,借鉴携程在浦东机场推出的“上海免费半日游”一站式入境旅游服务,有效弥补当前在预约平台、信息指引、产品线路、主题设置、服务分区等方面的不足。第二,要形成京津冀联动的岸上旅游产品系列。我国自5月15日开始实施邮轮入境团队15天免签政策,活动范围为沿海省区市和北京,京津冀就在这个政策受益范围内。因此,北京、河北要加强与天津在邮轮岸上游系列产品开发和创新方面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与邮轮公司、邮轮航线设计师、境外邮轮旅游组团社等方面的沟通,通过丰富邮轮航线产品来提升天津港作为邮轮入境旅游访问港的吸引力,改变我国邮轮旅游出多入少的市场格局,释放邮轮入境旅游的消费能力,推动京津冀分享邮轮旅游消费市场。

最后,高度重视线性产品IP打造。京津冀之间有丰富的线性文化和旅游资源,贯穿于三地的文旅资源应该加快转化为线性产品,并形成IP:第一,协同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要围绕体育旅游,做好体育旅游示范区、体育消费示范基地、体育消费示范城市;要围绕冬奥会举办地这个基础,打造旅游公共服务国际化示范区,打造入境旅游无障碍示范区;要围绕生态文明,大力倡导零碳区建设。同时,要明确延庆、崇礼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核心作用,推动其从冰雪旅游地转向户外运动集聚区、从滑雪场转向度假区,从户外运动集聚的角度,还要考虑生活体育、社交体育等概念和理论的运用,要大力发展场馆研学之外的自然研学、自然教育。第二,协同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产品。要挖掘运河文化,更要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运河文化,让运河文化在开放而非固化、联动而非孤立中继续绵延赓续,流动出一条生生不息的文化运河来;要在标准、标识、活动、赛事、品牌、解说等方面加强系统谋划,构建大运河文化标识,创新大运河文化业态,丰富大运河旅游产品,提升大运河赛事组织水平,优化大运河体验模式,建好用好北运河文化带,讲好大运河文化故事,传播大运河文化声音。第三,协同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产品。要做好“长城+”“+长城”的工作,以长城为主轴向两侧纵深推进,尤其要加强以长城为核心吸引物的文体旅融合,通过户外徒步、专业赛事、趣味运动、特色住宿等方面的拓展,合力打造“京畿长城”品牌,共推“长城人家”“长城露营”“长城探索”“长城徒步”“长城研学”“长城越野跑”“长城国家风景道”等产品业态。第四,协同打造其他线性旅游产品IP。要积极培育贯穿京津冀的“燕山徒步(或太行徒步)”产品,可以研究将其作为国家一号徒步道系统打造的可行性。要深化做好“大运河骑行赛”产品,将其打造成国民性骑行赛事和休闲狂欢节。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