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旅融合发展需要有形的载体,而骑行以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灵活的参与形式,成为理想的融合发展媒介
夏日炎炎,不少人乘风而起,享受骑行的快乐。近年来,随着“骑行热”持续升温,相关产业在高速增长后进入提质升级阶段。这股热潮不仅是一种健身方式的流行,更成为推动体育、文化、旅游三大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骑行热的兴起首先体现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上。在北京,出现不少“自行车4S店”,这不仅反映出市场需求的变化,也体现了产业服务理念的革新。随着中高端自行车消费群体的扩大,产业链条正在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这种产业升级既满足了骑行爱好者的需求,也为从业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骑行装备的专业化趋势并非简单的消费升级,而是骑行文化深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为文体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广西明仕田园,骑行与旅游的完美结合让人们看到了文体旅融合的生动实践。景区通过精心设计的骑行绿道,将自然风光、农耕文化与运动体验有机融合,创造出独特的旅游产品。这种融合让游客以最舒适的节奏深度体验当地文化,从走马观花的旁观者转变为风景的一部分。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的成功举办,更是将专业赛事与旅游推广有机结合,通过体育赛事的传播力放大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杨桂林家庭自行车赛的案例则展示了骑行文化的持久生命力。这项延续40余年的赛事,以其“淡化竞技、倡导快乐”的理念,培育了深厚的群众基础。骑行文化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坚守者持续投入,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当骑行从单纯的交通方式发展为一种生活方式,从个人爱好升级为家庭活动,再到形成社群文化时,它就具备了推动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的数据显示,2025年计划内赛事达101场,这充分说明骑行正在从边缘运动走向主流文化。
“骑行热”持续升温给我们带来了重要启示。文体旅融合发展需要有形的载体,而骑行以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灵活的参与形式,成为理想的融合发展媒介。产业发展需要文化支撑,只有当骑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时,相关产业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是关键,既需要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投入,也需要市场经营主体不断创新服务模式。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建设,骑行作为绿色低碳的运动方式,理应得到更多重视。各地在规划旅游发展时,应将骑行绿道建设纳入整体布局;在培育体育产业时,应注重骑行赛事的文化内涵建设;在促进文化传播时,应充分发挥骑行活动的社群效应。同时,行业组织应加强标准制定和人才培养,为“骑行热”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专业保障。
当“中国骑行地图”上的绿道如毛细血管般延伸,当一条条精品线路串联起山河湖海,再加上消费场景的不断创新,“骑行+”乘数效应有望持续释放,不仅将为文体旅产业开辟新的增长空间,也将为城乡居民创造更具质感的生活方式,让“诗和远方”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