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一家文创工作室,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李夫振的团队正在为北京艺术博物馆的流沙落叶冰箱贴、“天宫藻井”冰箱贴忙碌。从2019年艰难起步到如今订单激增,他的收入翻了四五倍。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文博热”带来的市场风口:当文物从展柜走向生活,当“高冷”的历史符号变成可触摸的文创产品,曾经“叫好不叫座”的文创行业,终于等来了“变现”的契机。
随着传统文化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频现,“文博热”不仅带旺了文旅市场,也催生出一批新职业。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收入翻四五倍、博物馆数字策展人成“香饽饽”、虚拟现实设计师需求激增……这些“新职业图谱”,本质上是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深度转化。
新职业的涌现,是“文博热”的产业链延伸。过去,文博产业的“主角”是文物本身。如今,从文物数字化采集、虚拟场景搭建,到文创产品开发、沉浸式体验设计,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文化新业态营收同比增长12.5%,高于行业整体水平。这是新职业需求旺盛的晴雨表。
文博产业是“高度人力资本密集型”,技术投入再大,最终要靠人才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消费体验。
更为关键的是,新职业正在重塑文化产业生态。以前,文博机构多是“单打独斗”做展览;现在,博物馆与科技公司、文创团队、高校联动成常态。某虚拟现实设计师团队既为故宫开发“数字文物库”,又为地方博物馆定制“元宇宙展厅”;某文创策划师将三星堆金面具做成“国潮耳环”,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这种联动不仅创造了新职业,也让文化“活”得更彻底:当三维建模技术员把兵马俑“搬”进直播间,当数字策展人用交互逻辑设计线上展览,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融入了时代的“新潮流”。
当然,新职业的“热”也需“冷”思考。随着人才涌入,行业对专业度的要求更高——文创不能只是“文物复印机”,需要有现代审美;数字策展不能只是“线上搬家”,需要交互逻辑;虚拟现实设计不能只是“炫技”,需要有文化内核。“懂技术更要懂文化”已经成为共识,这也是新职业的生命力所在:文化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从“看文物”到“玩文物”,从“逛博物馆”到“买文创”,“文博热”的本质是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那些新职业的从业者,正是这场“奔赴”的推动者——他们把历史的厚重变成产品的温度,把文化的沉淀变成消费的动力。当“文博热”催生更多新职业,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就业市场的活力,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