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旅融合各项工作的开展,文化和旅游逐渐步入深度融合阶段。戏剧是文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各国家级院团纷纷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路径。其中,儿童戏剧演出现场作为中华文明代际传承的场域和亲子共处的社交场合,基于儿童戏剧本体游戏性的特质,在“+旅游”的道路上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儿童戏剧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演出内容“+旅游”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作为舞台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相连接的重要环节,旅游场景在儿童戏剧作品中得以艺术再现,从而拉近了剧作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剧作的沉浸感和真实感。同时,这些场景也对相关景区的旅游产品起到了一定的宣介作用。

部分剧作将旅游场景作为开篇,使落座剧场的观众通过舞台上呈现的较为熟悉的生活场景能较快“入戏”,并在剧作尾声部分再次通过旅游场景对现实生活进行描摹,借此铺陈剧作的现实意义。比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故宫博物院联合出品的歌舞剧《猫神在故宫》,开篇使用了一对父女游览故宫的场面,在音效方面加入了旅游现场的嘈杂声,通过他们与“喵星神”的偶遇,拉开剧作的序幕,并借助“喵星神”的讲唱,进入剧作主角猫咪视角中的故宫。结尾处,“猫神”小东西再次回到故宫,带着对历史的记忆与回望,随着游人的喧闹,继续守护故宫,安享盛世。再如,中央芭蕾舞团舞蹈学校出品的舞剧《九色鹿》,在序幕部分使用了一众小学生游览博物馆,与敦煌壁画《九色鹿》结缘的场面,并随着其中一名小学生的想象走进壁画的世界,化身为妙音鸟,开启剧作的主体部分,引领观众“入画”。剧作尾声,妙音鸟幻化回人形,带着九色鹿王给予的关于信义的启示,回到现实。

另有部分剧作将旅游场景作为剧作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起到推动叙事发展的功能。比如,儿童戏剧“北京丫丫”成长三部曲之一《耗子大爷起晚了》,主要讲述了幼时的丫丫随三哥在颐和园生活的经历。丫丫常跟随三哥的同事讲解员和一众天南海北的游客游园,从中了解到园中的旖旎风光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这也成为日后丫丫向小伙伴们炫耀的资本,成为三部曲相互勾连的线索之一。

演出空间“+旅游”

部分剧作在演出空间上,选择了新空间、户外场地等非剧场,使之具备一定的游艺性和游览性。此类剧作以沉浸式演出风格为主,利用演出空间的独特性,通过演员和观众共同演出部分场面,来模糊观众区与演出区的分割,也通过岁时风俗等现实生活场景的再现,增强剧作的真实感,从而使观众“步入”剧作,如同在剧中的艺术世界游览一般。

比如,沉浸式儿童戏剧《猫神在故宫》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新空间剧场驻演期间,根据新空间剧场的格局,结合剧作内容,设计了独特的观演空间,具有较强的游览性。空间一分为四,从观剧前的沉浸式准备空间,到入戏通道,再到观剧空间,甚至剧作结束后的文创商品销售区域,都包含在内。剧作首轮演出时值端午节前后,空间一的区域陈设有节日礼物盒子,观众入场检票后,即可兑换端午节令礼物,与时下的生活场景进行有效链接。空间一内设有花草图案装饰的多节桶状隧道,墙壁画有剧中故宫猫形象的涂鸦,演员开场前在这里用彩笔给观众涂上简单的猫妆。观众根据演员的引导进入空间一的桶状隧道,通过隧道末端的门进入空间二。空间二形似一条曲折的走廊,如同时空隧道般,将观众引入剧作主角故宫猫的生活世界。空间二的前半部分走廊两侧设有故宫的琉璃顶和绘有故宫猫形象的隔板,隔板与墙体之间设灯带,打满蓝色灯光,顶部吊满小鱼形象的玩偶;后半部分用管状物支撑起一道道门梁,上面垂着印有故宫猫形象的帘幕。走过这些帘幕,就进入到空间三,一个类似于微型剧场的空间,观众区与表演区的分割不甚规整,互动较为频繁,游戏感较强,观众区设有一些含故宫猫元素的坐垫、方凳,而不是常规剧场座椅。表演结束后,观众区后侧拉开一道落地深色帘幕,空间四的文创商品售卖区豁然出现在眼前。

再如,户外沉浸式儿童戏剧《兔儿爷》以王府中环西侧的广场为演出场地,演出空间以巨幕为界,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侧为剧作起始空间,设有四顶帐篷、少量座椅。演出开始前,演员与观众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互动。演出开始后,观众或坐或站,跟随演员的表演在场间移动。其间设有一个环节,四名演员同时分别进入四顶帐篷进行不同的表演,观众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帐篷进去观看。待巨幕落下,观众随演员进入另一侧的演出空间,穿过“暗夜森林”,一起聆听胡同墙头的玉兔讲述奔月的故事,最终跟随兔儿爷渡过“银河”,登上“月宫”,与兔儿爷的朋友们一起制作月饼。观众全程跟随演员的脚步,游走在演出场地的各个区域。

演出环境“+旅游”

除演出内容、演出空间与旅游的融合以外,演出场地的周边环境也体现出“+旅游”的特点。通过剧场大厅,甚至场外周边区域的布置与设计,剧场内的艺术空间延伸至剧场外,形成剧作溢出的效果,创造出剧场外的打卡地和游览空间,使之具备一定的旅游景点特质。

歌舞剧《猫神在故宫》在中国儿童剧场大厅设置了剧作主要形象的打卡立牌,在艺术长廊为观众画猫妆,也安排了演员以穿戴偶的形式扮成剧中角色——一只名叫墩墩的猫,在剧场前厅欢迎前来观演的观众入场,并与他们互动、合影。沉浸式儿童戏剧《猫神在故宫》演出期间,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除位于四层的新空间剧场外,还在一楼大厅设置了剧作专属打卡地,并在二层东侧平台设置“御猫园”主题休闲区域,园内设有秋千椅、故宫猫雕塑、故宫猫墙体装饰画等供观众赏玩,吸引了不少观众前往游览,拍照留念。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出品的《中轴线上的小神仙》演出期间,剧院北门外的院内设置了剧作打卡地和“龙之九子”卡通形象自助盖章区,剧场外的大厅内设有剧中角色形象的自助贴纸打印机和剧作专属文创售卖区。这些区域在开场前和散场后受到小观众的热情追捧。

除了这些较为常规的手法之外,部分剧目对周边环境“+旅游”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比如,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在儿童戏剧“北京丫丫”成长三部曲,即《耗子大爷起晚了》《花猫三丫上房了》《土狗老黑闯祸了》连续演出期间,对南锣剧场大厅以及场外的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室外院区进行了统一布置。开场前,小观众可以化上剧中的耗子妆或猫妆。同时,工作人员为部分观众发放剧作所处年代的“粮票”,“粮票”可以兑换芝麻烧饼等出现在剧中的北京特色小吃。其他某些地域性和年代感较强的北京特色食品饮料、剧中动物形象的毛绒玩具等文创产品,以及剧作改编的原著等,也出现在剧场内外的售卖区或兑换区。观众可以在中场休息或两场剧作演出之间,边享受物质与精神食粮,边游历周边胡同,通过视听触味嗅五感,全方位提升沉浸式体验。

这些进行了“+旅游”积极尝试的儿童戏剧作品在追求较高艺术水平的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为“儿童戏剧+旅游”探索出新的道路,创作出别样的艺术景观。在推动儿童戏剧创作、演出、营销等多维度创新发展的同时,也为旅游业提供了新“景点”,从而呈现出更深层次的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