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开播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清新福建
作者:唐小莉 2025-04-29 15:28:33

4月2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黄金档播出。木偶戏、南音、蟳埔“簪花围”、片仔癀制作技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等福建非遗技艺精彩亮相,展示了福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繁荣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undefined

泉州提线木偶戏 节目截图

漳州布袋木偶戏中丑角的演绎怎样实现伶俐、灵活的形体动作?南音缘何能存续千年、“活”在当下?作为一项保密的国家级非遗,片仔癀是如何进行传承?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中,如何将碎瓷片变废为宝?蟳埔女民俗不同年龄段的簪花有什么讲究?本期节目中,央视主持人张舒越,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单霁翔,中国台湾女歌手孟庭苇带着观众走进漳州古城,探秘20余项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沉浸式体验闽南文化的厚重底蕴与创新活力,见证福建非遗技艺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undefined

泉州南音 节目截图

“以木为偶,以偶做戏”,福建木偶戏是我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主要演出形式为提线木偶与布袋木偶两种。节目中,泉州提线木偶戏以“36线同舞”的绝技呈现了《钟馗倒酒》《驯猴》等经典剧目,漳州布袋木偶戏以“指掌功夫”呈现剧目《大名府》武打场面雷霆万钧之势,两个木偶戏同台争辉,生动地向观众展示了木偶戏“一口说尽千古事,双手舞出百万兵”的传奇。

南音,源于唐代,成于宋代,发源于福建泉州,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也是可考证的最接近古代原貌的音乐表演形式。南音传承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跨界合作,成为节目一大亮点,南音非遗传承人与“点水南乐”乐队同台共演,将摇滚、雷鬼融入千年古调,让“中国音乐活化石”闯入年轻人的视野。

undefined

蟳埔“簪花围”与福州“三条簪” 节目截图

蟳埔女民俗与福州传统梳妆技艺(三条簪)是传统民俗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体现,也是福建女性智慧与勤劳的象征。节目邀请创新人将灯工玻璃技艺与蟳埔女簪花围结合,制作出透明与彩色的玻璃花作品。对福州三条簪在复原传统银制版本的同时,融入木胎大漆、螺钿、牛角等非遗技艺,推出多种创新版本,赋予传统非遗现代的艺术表达。

从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到德化白瓷的“中国之光”,从闽南红砖厝的“家国记忆”到客家土楼的“世界遗产”,福建非遗以其包容性与创造力,书写着中华文明的瑰丽篇章。据统计,福建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0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5个,是非遗大省。本期节目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封寄给世界的邀请函——邀请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感受山海福建的非遗魅力,体会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的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