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陕南,春风十里,不如茶香一缕。走进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熨斗镇、喜河镇、后柳镇的万亩茶园,一垄垄茶树沿山势蜿蜒,采茶人的身影点缀其间,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美丽乡村画卷。近年来,熨斗、喜河、后柳三镇被定位为县域茶产业核心基地。3个传统茶乡以“一片叶子”为媒,推动茶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让茶园变景区,更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五美”振兴路
石泉县地处秦巴山间,汉江穿城过,古道通川陕,“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石泉名称的来由。“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我们积极开展茶园观光采摘、茶文化品鉴体验、茶园养生度假等活动,着力推动茶旅融合发展。”石泉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华介绍,“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645.9万人次、出行总花费达39.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75%、8.24%。”
喜河镇是石泉县茶产业发展镇之一,近年来在发展壮大茶产业上精耕细作,辖区的“雁山茗峰”“汉水晨雾”两个品牌茶产品获评A级绿色食品,“汉江茶韵香·石泉振兴美”采茶季活动,吸引众多游客观光体验,让小茶叶散发无限活力,成为撬动一方百姓致富的杠杆。喜河镇走出了一条生态美、村庄美、产业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振兴路。
“茶园成了景区,我教游客采茶,我们都很开心。”茶山上茶农的转变得益于当地“茶园景区化”改造——通过修建观光步道、观景平台,引入“茶+摄影”“茶+研学”等业态,传统茶园变身网红打卡地。
“采茶、制茶、品茶,一套体验下来,心情都靓起来了。”面对喜河镇档山村60公顷茶园,西安游客李女士不停地按下相机快门。像她这样的“茶旅体验客”,已经成为三镇乡村旅游的主力客群。
“我们不仅卖茶叶,还推介美丽的风景。比如2023年,喜河镇引资建设了江野星空营地;2024年5月,集采茶、制茶、品茶、观光于一体的茶旅融合汉江游览基地项目桂苑投入运营。”石泉县喜河镇副镇长向凤林介绍,下一步,他们将聚力延伸茶产业链,结合“微改造精提升”,突出“茶园旅居”“茶文旅融合”等品牌,并且依托后柳、熨斗两镇旅游资源环线,以及本镇喜河雁山瀑布引流优势,推进喜河镇从“卖好茶”向“卖风景”转变,让更多游客驻足喜河品茶游玩。
茶文旅共同发展路
熨斗镇是石泉县远近闻名的茶叶主产区。熨斗茶叶现代产业园地处巴山秘境的中低山区,土壤富含硒元素,雨水光照适宜,可供参观体验的生态茶园近23公顷。
近几年,不少中小学生到熨斗镇茶园研学,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领略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参加过茶山之旅研学活动的石泉县第三中学学生陈梦洁告诉记者:“通过沉浸式体验,我学到了很多有关茶的知识,希望能再来这里。”
熨斗镇先联村茶叶现代农业园区负责人孟天毅介绍,茶厂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完善茶产业链,将茶产业打造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依托燕翔洞、熨斗古镇等景区,熨斗镇持续探索茶旅融合。通过茶园观光、茶叶采摘、加工体验等项目,将茶山打造成新景点,带动各产业联动发展。”石泉县熨斗镇党委宣传委员何源介绍,该镇在大力推动“灵雀毛峰”“石泉柚子茶”“灵之雀翠峰”茶叶品牌创建的同时,还将持续探索集茶科技研发与创新、茶文化继承与发展、茶文旅打造与服务于一体的茶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三产深度融合路
后柳镇是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镇。2024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5亿元,还吸引不少人返乡创业。
今年41岁的李强是返乡创业能人之一。李强返乡后,经营着茶园、酒店、餐饮等多个产业。“后柳镇依托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农旅融合、茶旅融合‘新样板’,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李强以自己经营的碧水晨毫茶旅有限公司举例,流转了700亩茶园,茶厂每年收益超过200万元,带动周边80余名农户务工,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通过茶旅产业助力家乡发展, 我感到很荣幸,而且很有信心继续做好这件事。”李强说。
“今年,后柳镇茶园面积达到600余公顷,涉及磨石、一心、永红、群英、金齐、黄村坝6个村,计划从3月22日开始春茶采摘,春季产干茶量约6吨,产值达600万元左右,可带动周边农户500余人就近就地务工,平均每人每天增收150元。”后柳镇党委书记武绍峰算了一笔账。他表示,下一步,后柳镇将建成多个集观光、采摘、加工、体验于一体的茶旅项目,带动乡亲们致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离开三镇茶山,绿浪翻涌间,可见茶旅融合的智慧与汗水。从“卖茶叶”到“卖体验”,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联动”,当传统农业遇上文旅思维、生态资源转化为体验经济,石泉三镇的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让‘茶碗’端得更稳,让‘茶旅’融合走得更远?答案就藏在采茶人的指尖、游客的笑声中,以及那杯越泡越醇的茶汤里。”李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