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伴着有节奏的鼓点,一条金龙在河北保定西大街腾空而起、蜿蜒前行,与古色古香的建筑相映成趣……正月初五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大地,披着节日盛装的西大街便开始欢腾起来,春节假期这里每天都热闹非凡。
“来,一二三,茄子!”在张贴着福字、带有传统砖雕工艺的古建筑前,天津游客李晓晨一家照了张全家福,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家老爷子和小朋友最喜欢有历史韵味的地方,我们专门过来打卡,看看‘直隶第一街’,不仅有浓浓的年味,还能探访古建筑,了解历史。”
一街阅尽千年,一砖一瓦都是文化。西大街始建于宋代,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具有明清、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商业文化街。据记载,清末卢汉铁路通车后,这里商贾云集,是保定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如今,西大街引入了60多家非遗店铺和老字号,再现了曾经“书香、酱香、药香、茶香、饭香”的特色。
春节期间,西大街俨然成为一座“非遗博物馆”,在一个个可触、可感的场景中,人们赏传统年俗、品非遗年味,过红红火火的中国年。
在古城合香堂,8岁的童童正用手用力推着碾轮,通过碾子槽来回研磨花瓣。“这里放了玫瑰花,有美容养颜的功效。”说话间,童童已经将碾碎的花瓣倒入布袋、装进香包,还用五彩绳系了个蝴蝶结。“妈妈,给你的春节礼物!”童童仰起头,把香包递给了妈妈。
“香品制作我们沿袭着‘祖方技艺’——清苑传统制香技艺,将中医疗法融入香方调配,希望大家通过简单手工体验,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这个假期,来体验的小朋友特别多。”古城合香堂负责人姜园说。
往东走100米,进入定窑茶语,可以看到展示墙上的孩儿枕、白釉炉、白釉柳斗杯……“定瓷与汝、官、哥、钧并称宋代五大名窑,烧制技艺始于唐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定瓷有着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这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陈氏定窑定瓷研究中心主任房辉告诉记者,年后将陆续开放定窑研学班、定窑文化民宿,推出更多业态和体验活动。
同样热闹的还有“柔软市集”门店。记者看到,五六个小朋友正围着非遗老师田海娟学习扎染技法。“先把方巾这样对折,再用棉绳和夹板把皮筋扎起来……”短暂的互动中,田海娟已经将高阳民间染织技艺的关键讲解出来,在她的指导下,小朋友们将扎好的方巾放入颜料缸,等到取出打开后,上面的图样宛若绽放的花朵般绚烂。
临近中午,西大街的游客更多了,记者也跟随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在街上,一点点向前挪动,摊贩的叫卖声、孩子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散发着浓郁香味的老字号美食吸引了无数人驻足、购买。
“太香了,想念这一口很久了!”在漕河驴肉馆门前,记者看到了从北京回家过年的史静怡,她刚从店里出来,塞满驴肉的火烧已经被咬下去了一大口。“驴肉火烧现在已经成为保定‘新三宝’之一了,我还要帮同学带回去些,这技艺可是省级非遗呢。”
翡冷翠咖啡馆里也挤满了人,三层露台上可以俯瞰西大街街景,身着时尚服饰的游人竞相与古老的西大街合影留念,那一刻,传统与时尚碰撞出了火花。“春节期间,单日营业额已经超过1.5万元,我们这里最有名的就是‘驴火拿铁’,大年初三一天就卖出了140多杯。酥脆的小火烧配上醇厚的芝士,口感还不错。我们希望把传统与新潮进行融合,既有当地文化特色,又能契合年轻人的喜好。”翡冷翠咖啡馆主理人张帅雅说。
“非遗不仅看得见、尝得到、能体验,还可带走,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大家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西大街运营管理负责人付思琪说。
西大街上有数家文创店,定瓷平安扣、驴火冰箱贴、方言扑克牌……每个摊位都围满了人。在瞻岳文创店,10岁的楚楚正在盖旅游纪念章,墙上木格子装饰上摆放着几十个印章,印刻着保定的景点与文化。“我们从北京来,西大街是打卡保定的第一站。”
“春节期间,我们每天不间断地组织舞龙舞狮、音乐会、戏曲会、文艺演出、市集活动、快闪活动等,让游客在享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古城过大年的浓浓年味。从除夕到初五,西大街累计接待游客36.8万人次。”付思琪说。
这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西大街在烟火气与文化味的交融中添了年趣、浓了年味,非遗也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