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正月初一,第37届北京地坛春节文化庙会启幕。本届地坛庙会汇集了众多非遗项目,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图为庙会上展演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英歌。本报记者 陈晨 摄
在陕北民歌、平遥社火中感受文化魅力,在舞龙舞狮、锣鼓喧天中共享节日欢腾,在璀璨灯会、竹马穿梭中品味非遗之美……在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假期,全国各地围绕非遗保护传承,举办“点亮中国灯”蛇年灯会灯彩展示、“赶个年味集”蛇年非遗大集、“古城过大年”等活动,各具特色的非遗表演、热闹喜庆的民俗活动轮番上演。
年货市集人气旺
在全国各地,各种主题、形式多元的非遗年货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其中秉承传统工艺的手作好物引得人们争相购买。
温州螺钿工艺、重庆酉州苗绣、富平琼锅糖和柿饼……春节假期前夕,170余种非遗好物齐聚西安大唐芙蓉园,到了大年初一,现场更是人潮如织。华山戏法、舞狮、社火、锣鼓等演出展现传统年味,引得群众一片叫好。吉林游客李冰冰说:“论哪儿的年味浓,还得是西安!”
大唐芙蓉园非遗年货集市是“四季非遗购物月”活动的主会场,开集以来,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火热。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副处长赵江瑞介绍,春节假期,陕西立足非遗资源优势,讲好文化故事、连接现代生活,以优质国潮IP拓展广阔市场。
沈阳故宫也被装点得格外喜庆,门神对联、文化景观、非遗市集集中亮相,充满“宫廷味”的市集里人头攒动,不论是外地游客喜爱的李氏糖人、老东北人钟情的老边饺子,还是精美的沈阳满族刺绣、传统的王氏古法制香都凸显了沈阳特色。人们在琳琅满目的非遗产品和传承人精湛的技艺里,感受着不一样的东北年味。沈阳市民刘弘丽说:“我一早就来沈阳故宫赶大集,不仅觅得心仪已久的文创产品,还对东北非遗项目有了更深的了解。”
春节期间,辽宁还将非遗年货大集搬到线上,设立非遗购物频道、提供各种折扣优惠。老世兴金银制作技艺传承人孙朋说:“我们根据线上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设计和生产策略。电商平台的流量支持使产品触达更多消费者,产品销量有了显著增长。”
古城古韵年味浓
热闹的街巷、林立的商铺、涌动的人潮……古城是年俗最集中、最有特色的区域之一。春节期间,非遗巡游、年俗体验等活动为各地古城增添了浓浓年味。
除夕夜,走进江苏省苏州市桃花坞唐寅故居文化园,处处张灯结彩,笙箫锣鼓阵阵,游人摩肩接踵。一支来自四川温江的划旱船队伍登场了。表演者身着传统服饰,伴着音乐,手中船桨翻飞、配合默契,旱船时而破浪前行,时而悠然飘荡,仿若水中行舟。
旱船队伍沿着园区主干道行进,一边表演,一边给游客拜年,如走亲串门一般热热闹闹。“我们表演时的台词都是现场发挥的,图个吉利,让游客开开心心过大年。”年近60岁的旱船表演者骆龙富说。
今年春节,桃花坞以春节习俗“串门”为主线,邀请江南、山西、辽宁、福建、湖南、四川、云南7地手艺人入驻,推出年俗互动、美食品鉴等非遗体验活动。游客走进桃花坞,仿佛走进了一个非遗“大观园”,各地手艺人化身NPC(非玩家角色),游客还会获得特色小礼品。
除夕夜,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天官王府景区热闹非凡,别开生面的非遗体验活动正在上演。在传统技艺展示区,阳城县上庄村村民缓缓转动纺花车,向游客们讲解纺织技艺的发展故事,并手把手教大家体验。一位参与展示的村民说:“今年春节天官王府热热闹闹的,年味别提多浓了,还让更多人了解了传统文化,我心里特别自豪。”
多彩民俗闹新春
小时候,过年是热闹的庙会,是街头巷尾的欢声笑语,是令人目不暇接的民俗表演;如今,精彩纷呈的民俗演艺、流光溢彩的游园灯会、独具特色的非遗体验,让记忆中的年味更加鲜活。
“妈妈,这里好热闹啊,有好吃的糖人、糕点,还有精美的刺绣,真是不虚此行。”有小游客说。大年初一,山东省济宁市文化馆推出春节非遗展示体验活动,葫芦雕刻、鲁锦、面塑、刺绣、柳编、万成公糕点制作、孔府花馍等齐齐亮相。现场的非遗展示、鲁锦工艺秀为市民游客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吹糖人是孩子们最喜爱的项目,大家挑选完心仪的糖人款式,便排起了长队,亲手参与制作体验,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好神奇啊,阿姨拉捏几下,手里的糖疙瘩转眼就成了苹果、桃子。”小游客鲁梓悦高兴地说。
社火大赛、非遗创意服饰秀、灯光秀……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怀远旅游休闲街区举办的“在宁夏·非遗过大年”第三届民俗文化节成为春节期间最受市民游客欢迎的好去处。
“我从上海来到银川过年,怀远旅游休闲街区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有许多难忘的回忆。春节在这里既能看到舞龙舞狮、打铁花,又能听花儿、逛非遗集市,年味一直没有变。”游客王志成说,以后会常到宁夏过年。
西夏区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局长马海波介绍,“在宁夏·非遗过大年”第三届民俗文化节以怀远旅游休闲街区为中心,举办形式多样的非遗项目展示活动和集市,组织开展社火大赛和灯光秀,为市民游客提供多元化、品质化文旅体验,吸引更多游客到西夏区过大年。
(采访组成员:王文华 周凤文 郑艳艳 王涛 牛佳欣 执笔:牛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