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欢欢喜喜过大年

潮州古城英歌舞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何小雯 2025-01-21 09:37:12

过了腊八,潮汕的年味就铺天盖地来了。英歌舞、营老爷、潮剧……都承载了烟火人间的热闹。

undefined

身为潮汕媳妇,我深爱这里的年味。还记得去年春节前,我们挑了个阳光甚好的日子,在潮州古城寻年味。我们一行人骑着单车悠闲而行,在微风拂面中慢慢感受着老城的陈年故事。

逛潮州古城,须得空着肚子,这里满城烟火气。在西马路、开元路、义安路、昌黎路等美食街,随随便便进入一间店铺,吃的都是地道味儿好的老手艺,价格也亲民。我们早餐吃了砂锅粥和肠粉,都极尽诚意。现熬的粥里,大米粒粒晶莹饱满有形,鲜甜软糯,吃一口,舌齿留香。肠粉也是潮汕早餐的主打,粉皮薄而不烂,馅多料靓,汁稠味正。

吃饱喝足,时间刚好,可以去游览横跨韩江的中国四大名桥之一的广济桥,这是凭票上桥的景点。传说这是在“八仙”之一韩湘子相助下建设而成的桥,所以潮汕人更爱称此桥为“湘子桥”。桥上五丈一楼,楼楼不重样;十丈一阁,阁阁不相同。明代李龄撰写的《广济桥赋》里,是这样描绘桥景的:“华梲彤尞,雕榜金角,曲栏斜槛,丹漆涂垩,鳞瓦参差,檐牙高啄。”当地老人告诉我们,明清时期,长桥如街,人货两闹,卖叫评唱各相宜。当下,我们置身桥上,闲坐亭台,睁眼看碧江流水,闭目听清风古韵,梦一场桥梁市井,醉一回人间太平。

走过广济桥,景仰文人韩愈的,可以到桥附近的韩文公祠参观凭吊一番。公祠背靠韩山,面向韩江,环境清幽,建筑典雅古朴,碑刻肃穆,殿阁恢宏。脚踏石蹬道,眼看匾额墨宝,仿佛能听到勇谏迎佛骨而被贬潮州的韩愈在吟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离开韩文公祠,我们凭广济桥盖章门票免费返桥,去看庄严肃穆的广济楼、斑驳厚重的古墙、小桥流水的颐园,以及有着二十二座牌坊故事的牌坊街……在一众古色古香的骑楼老街里,感受历史的气息和韵味。逛累了,继续去牌坊街品尝美食。我们一条街吃过去,专挑小吃下手,还计划夜里再来一顿丰盛的晚餐——浮豆干、猪脚圈、粿汁、腐乳饼、鸭母捻、蚝煎、糖葱薄饼、麦粿、糯米猪肠、无米粿……最具地域特色的美食,当属牛肉火锅。火锅贵在一个“鲜”字,在潮州,没有虚头巴脑的表面功夫,只有实打实,眼睛看得见、鼻子闻得到、舌头吃得出的新鲜。

除了美食,每一个来潮汕寻找年味的人,都怀有一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英歌舞”的愿望。英歌舞融合了南派武术、舞蹈、戏剧等地方艺术,具有粗犷、阳刚、威猛、豪迈的特点,同时有驱邪祈福的寓意。战舞英歌,是潮汕人过年的灵魂,因其“又老又潮”,被网友们称为“中华战舞”“民间街舞”。腊月到正月,英歌舞的声与姿,会在潮汕每个街头巷尾、老镇旧村上演。在这里,人人会勾眉上色画脸谱,个个能击棍旋转跳英歌,这是独属于潮汕人的文化传承。我们在广济楼前的广场遇上了英歌舞表演,即使看了近20年,每一次看到,还是忍不住被表演惊艳。

光是看英歌舞者的妆容打扮就是一种享受。英歌舞者的妆不是普通的打粉抹红,而是以青蓝黄为配色,以黑白红为主色,以梁山泊好汉为原型画上的精致繁杂的脸谱。他们的衣着大部分以黑色为底,以红白黄蓝色为饰,再搭配束口、束头巾、束腰带,还有“英雄靴”,每一个英歌舞者都像是从小说世界走出来的人物。

英歌舞通常由几十人组成舞队,随着一声哨子响,百十棍子同时敲打,槌声阵阵。舞者大多手执两英歌槌,跟着哨子锣鼓的节拍不断跳跃,同时左右上下互相对击,节奏明快强烈,动作健壮有力。英歌槌的敲打节奏,一般配合哨子一声,锣鼓三四下,每击打一次英歌槌,就会有一组动作表演,队伍也紧随着动作的变化而演变出不同的阵型,舞者的肢体动作和队伍的阵型连贯起来组成英歌舞的各种形态。

潮州古城的白天锣鼓喧天,到了夜里,广济桥亮起灯,桥上的灯与水里的碎光串成一片灯海,不知是星河坠落人间,还是人间亮起星河。烟火越夜越旺盛,潮州的年味也愈发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