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著名戏剧导演田沁鑫对“讲好中国故事”孜孜以求。去年,她导演的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热播,今年全国两会,她又提交了建议实施“中国经典故事影像史”工程的提案。会议间隙,中国旅游报记者对田沁鑫进行电话专访,听她分享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扶贫故事和旅游故事。

中国旅游报:您曾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请问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您觉得应该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田沁鑫: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得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的文化艺术都是讲功夫的,比如书法、绘画用到毛笔,毛笔就要有手上的功夫;比如建筑,榫卯结构不用一根钉子,但非常严谨;再比如烹饪,一道菜如果没有鲜美的食材、严谨的工序,去综合地炒出味道,是不可能好吃的……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但生活里常常被忽略。所以创作好的故事要有一个“固体之本”,缺乏固体之本,就没有根基。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会提出“培根铸魂”。从文化来讲,“培根铸魂”这四个字非常点题。

在新时代,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这和我们的国家是分不开的。与时代同步伐,是与中国的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是以中国的人民为中心。中国是文明古国,要承认我们民族的复杂性,审美上,要认可我们的艺术高度和技术能力,这一份自信不能丢失,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求真务实地讲好中国的故事、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以及我们今天新时代的故事。

讲新时代的故事为什么要惦念5000年的中国文明?因为必须惦念,因为历史和现在不能割裂。就像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中国的历史人文环境和地域环境是分不开的。各地都拥有悠久的历史的某一部分可说道、可圈点的故事。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来讲中国故事,是一个很好的信号。旅游性演出,如果和当地故事结合得好,可以为当地造福,为当地人文环境多一个立体生动的故事表达。

明年是建党100周年,可以在全国找一些建党100年过程中有故事可寻的地点,如湖南韶山、上海一大会址、浙江嘉兴、江西井冈山、广西百色等,在当地博物馆做讲述建党故事的小型戏剧演出,丰富和补充当地的建党故事内容。

中国旅游报:目前很多旅游城市、景区都在通过实景演出的方式讲述当地的传统故事,比如广西刘三姐的故事、西安华清宫的故事等,您觉得旅游目的地应该如何更好地讲故事呢?

田沁鑫:人民喜欢的,就能够常演常新,要注重维护;人民不喜欢的,就赶紧停掉,重新去寻找优秀的故事、好的创意。当然,想要“刺激旅游”,也得拿出好故事,不能很肤浅地去做这个事情。如果很肤浅地仓促上马,大规模地调动人力物力去做这样的演出,最后的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有好故事,让更多旅游者能够看到当地优秀的人文思想内涵,加上艺术精深、制作精良的呈现,那么就可以形成良性的旅游看点,也有益于展现中华民族的历史。

每个地方的旅游点,无论是博物馆、景区还是实景演出,都代表着当地的人文精神,而当地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要有好的创意,守正创新,结合当地文化,实事求是地去搞旅游。在文旅融合之路上,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实景演出,丰富了当地的旅游文化内容,有利于旅游者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环境。当然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仓促上马的作品,给旅游者的身心带来了不愉悦的感受,也未能达到促进旅游文化的目的,这是不足取的。每一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文旅结合点,当地的宣传部门、文旅部门可以多想办法,拿出好的内容来提供给创作团队。创作团队也应多方调查,深入当地去发掘历史人文资料,切合当地实际、满怀热爱和敬畏心地去创作旅游性演出。

中国旅游报:近两年,您一直忙于歌舞剧《扶贫路上》的创作。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方便透露该剧进展吗?作为一名文艺界人士,您在导演该剧的过程中有何感触?

原本,《扶贫路上》应该是春节后进排练场,3月在广西首演,10月在北京演出。但由于突发疫情,现在还只能在模型上演练,但是前期工作一直没停,目前剧本已经写了12稿,音乐也已经完成了,舞美方面还在推敲切磋。

《扶贫路上》主要聚焦于奋战在扶贫一线的第一书记、年轻党员干部,是一部浓缩呈现全国扶贫战线面貌的歌舞剧,从2018年暑期开始主创采风。2019年6月17日,在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驻村的第一书记黄文秀遭遇山洪,不幸遇难。主创们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奔赴广西凌云县她的遇难地点实地了解情况,并以她为主人公展开后期创作。

2018年暑期,我随文化和旅游部的艺术家采风团去百色采风,7天走了21个地方。百色是深度贫困地区,山水很美,但自然条件恶劣。我们去了一些偏远的村子,大部分是沙石化的土地,村民只能在石缝里种一些水果。像芒果对我们来说是水果,但对当地村民来讲,却是可以充饥的食物。在扶贫过程中,一些高学历的第一书记们,通过聪明才智,让村民养蚕、养蜂脱贫。有的村子还面临山洪威胁,房子条件也差,一旦山洪暴发,房子可能倒塌,人也可能受到伤害。那就要做易地搬迁,这也是一个“工程”。

正是在这样老少边穷的艰苦环境里,扶贫的第一书记们兢兢业业,做出了很多成绩。像号召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家,因地制宜种铁皮石斛、养黑山猪,这很科学,黑山猪比一般白猪卖得贵,很多村民实现了脱贫,还能致富。总之,要“一个都不能少”地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这份承诺很庄严,也很沉重。奋战在扶贫一线的第一书记们很多都来自高校或当地企事业单位。我跟他们加微信,看到他们几年前的照片,都很白净,都是很帅的小伙子、漂亮的小姑娘,做了扶贫工作之后,风吹日晒雨淋,整个人都变了样。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处理很多复杂的问题,要学着改变知识分子语境,要学习说当地话,要和农民打成一片。这些年轻的第一书记参与到这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非常累,非常辛苦,这些都让我深受触动。

中国旅游报:您刚才说到百色的各种扶贫方式,目前很多地方都在尝试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攻坚,对此您怎么看?

田沁鑫:乡村旅游、文旅融合是很好的扶贫渠道。在广西采风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即邓小平等革命先辈于1929年12月11日发动百色起义时的总指挥部所在地,也叫粤东会馆。还有一个就是广西的山水。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实整个广西的山水都很引人入胜,当地很多地方都可以尝试旅游脱贫。比如我们去到凌云县采风,那里山清水秀,完全可以开展文化旅游,例如打造艺术家的创作采风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