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如何提升?文物主题游径如何建设?文物与旅游如何深度融合?……12月19日至21日,由福建省文物局指导,泉州市文物局、中国旅游报社联合主办的2023泉州市文物保护利用和安全管理暨文物主题游径建设研讨培训班在泉州市惠安县举办。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文物主题游径建设、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等主题进行培训授课,积极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助力泉州这座“世遗之城”焕发新光彩。
严守安全底线 提升文物保护水平
“在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艺术三大价值中,最重要的是文物的历史见证价值,即实物见证价值。”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之平表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应坚守尊重记录、尊重原物、最少干预等基本原则,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保护好文物本体、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让文物益寿延年、永续传承。
开班仪式 主办方 供图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前副主席、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主任委员郭旃为泉州申报世界遗产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表示,“泉州世界文化遗产之称来之不易,要注意发挥世界遗产的综合效应,进一步加强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严守文物安全是前提和基础,也是红线、底线和生命线。“泉州文物点多、面广,全市945处文物保护单位中木构文物有548处,占比近58%,安全防控任务繁重。”泉州市副市长陈小辉表示,各县(市、区)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文物保护利用的政治自觉,严守安全底线,进一步压紧压实文物安全责任,开展文物安全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健全完善长效保护机制,尤其是世界遗产点要持续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增强文物保护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文物安全应急管理水平。
会上,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吕秀家部署今冬明春和2024年度文物安全工作时表示,各地要守土有责,深刻认识文物保护的重大意义。要守土尽责,守住文物工作红线、底线和生命线。要加强保障,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和经费支持。要做好普查,夯实文物保护工作基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共同把文化遗产精心呵护好。
去年以来,泉州积极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泉州市文物局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先进集体,鲤城区入选全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地区。日前刚刚发布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进一步规范泉州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和活化利用。
鲤城区文物资源丰富,拥有泉州市舶司等8处世界遗产点。“近年来,我们以打造‘世遗典范核心区’为目标,以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抓手,在全国率先建成首个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展馆,出台《鲤城区促进文物级古大厝家族内部析产和保护的若干惠民措施(试行)》等政策,在全省率先设立8个街道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李贽故居等近20个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向上争取36处文保单位纳入省级文物保险服务项目试点,为鲤城文化遗产筑牢‘防火墙’。”鲤城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文化股股长林志福告诉记者。
建言献策 探索文物主题游径建设
今年5月,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正式纳入国家文化战略框架和文化旅游工作体系。
“各地文物主题游径建设目前还处于挖掘凝练游径主题阶段,要充分考虑消费者需求,发挥创意,树立整体思维,以打造IP的思维来打造文物主题游径,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让文物主题游径发挥价值、产生效益。”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重要问题研究》总课题负责人刘士林说。
培训现场 主办方 供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旅游研究中心主任蔡红表示,有效利用是文物主题游径发挥价值、产生效益的路径。要鼓励形式创新、业态创新、技术创新以及传播创新,建成人文游径、智慧游径以及快乐游径。
“文物主题游径的推出,标志着文物从原来的传统性单纯保护向保护与利用紧密结合转变。”中国建筑集团首席大师宋晓龙表示,要积极探索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以特色主题为统领、连片保护为基础、整体展示为重点、融合发展为牵引,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为革命文物“发声”。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文旅研究中心副主任董瑾建议,开展文物主题游径建设,不仅要释放价值,做好价值的具体阐释;还要传播价值,做好文物保护利用中的展示工作;更要创造价值,做好研学旅行等服务,同时加强线路统筹、点上深耕,推动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2016年,广东省启动了南粤古驿道保护与利用工作,寻找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事件和人物,产生与驿道往来联系紧密而富有吸引力的人文素材,形成特定的文物主题游径,让都市人踏上古驿道、走进古镇古村,让乡村焕发活力。”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表示,泉州可以整合22个世界遗产点资源,串点成线,创新推出不同的文物主题游径,并通过活动、户外赛事等方式,让更多游客感受泉州海丝的独特魅力。
“此次专家授课内容生动丰富,专家提出文物主题游径建设的主题要凝练、产品要增加黏度,同时不断扩大活动覆盖面吸引游客,这为我们馆开展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林瀚告诉记者,从1997年起,他们就举办“海交馆之友”研学夏令营,至今已经举办24届,每届的主题都不同。“1974年一艘满载香料的宋代沉船在泉州湾后渚港出土,惊艳世界。明年刚好是该沉船出土50周年,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福船’与海丝主题,积极创新产品和活动,探索文物主题游径建设,让更多游客了解‘福船’背后的精彩故事。”
今年7月,鲤城区充分发挥“活态传承”“世界遗产”“多元宗教”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推出了“活态文物游”“世遗文物游”“宗教文物游”等3条文物主题游径。“这3条文物主题游径共涉及17处不可移动文物,诠释了泉州鲤城‘古今中外’的多元鲜明文化特点。”林志福告诉记者,鲤城区注重线上线下互动,通过VR以及视频展示等方式,让广大游客充分领略古韵鲤城的独特魅力。
“文物+旅游” 讲好泉州故事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旅游”作为体验式文化教育与旅游跨界融合的新业态,正成为文化和旅游市场的新蓝海。
泉州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世界遗产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目前,全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785处,其中世界遗产点2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居全国设区市前列、全省设区市第一,这些珍贵的文物承载着泉州重要的历史文化记忆。
陈小辉表示,泉州要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从游客的角度抓好“点”的提升,对各类文物资源做好提升和项目策划,将遗产和文物转化为文旅产品。同时,抓好“点”和“线”的串联,统筹全市22处世界遗产点的保护利用工作,对各县(市、区)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串点成线、集线扩面,精心打造数条泉州文物主题系列旅游线路,在展示阐释泉州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和八方游客。
林志福告诉记者,今年以来,鲤城区积极推动“文物+旅游”深度融合,在开元寺等5处世界遗产点周边推出的“兔年艺术装置”集聚人气,区内重点监测的8个景区(点)接待游客73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19.7%。承接泉州市第五届“闽南美好生活嘉年华”系列活动,打造“烟火泉州”“人文泉州”“艺术泉州”3大板块30余项活动,吸引众多游客争相前来打卡。
泉州博物馆是泉州市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全方位展示了泉州历史和闽南文化。“近年来,我们通过举办‘虎年有吉庆——馆藏吉祥文物展’‘只此倾城——馆藏女性文物展’‘博物馆里的宋朝十二时辰·博物馆之夜’等特色展览和活动,吸引了省内外游客。”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黄明珍告诉记者,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博物馆更注重声光电、虚拟现实技术等高新科技的多元融合,他们推出了360全景展厅、3D文物展示等,下一步将加强科技创新,让文物“活”起来,把博物馆打造成可亲、可看、可玩的场所。
崇武古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市惠安县委常委、副县长蒋舒翔表示,近年来,惠安县委、县政府逐年加大文物活化利用投入力度,特别是启动崇武古城活化利用工程,对崇武古城水关——关帝庙片区整体规划、活化利用,展现古城多元文化特征,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不断激发崇武滨海文旅发展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