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文化旅游的魅力如同一杯甘冽醇厚的美酒,需慢行慢品。”近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副州长周永瑜在2022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新闻发布会介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红河”)正把优异的自然生态气候环境与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完美融合,将红河打造成云南旅游新方向。
令人向往的天然氧吧
2020年,红河获得全国第二个“天然氧吧城市”荣誉称号,成为全国首个“天然氧吧州”。来红河吸氧,成为游客谈论红河的口头禅。
红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北回归线穿境而过,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湿地公园和2个国家森林公园,平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7%,负氧离子浓度年均值达3000个/立方厘米。“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红河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世界文化遗产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创新基地。红河正在把优异的自然生态气候环境与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完美融合,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
千百年来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边地文化、儒家文化在红河大地交融积淀,形成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等历史文化名片。
红河共有35个A级景区,其中4A级17个,居云南省第一位。民俗民风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博物馆”“大观园”。哈尼族“矻扎扎节”、彝族“祭火节”、苗族“采花山”、傣族“泼水节”等民族节庆多姿多彩。红河哈尼生产四季调、多声部民歌、海菜腔、烟盒舞、乐作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挖掘业态新潜力
近年来,红河紧抓云南省构建“一环”“两带”“六中心”旅游高质量发展格局的机遇,扎实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目前共谋划项目40个,总投资1261亿元。通过项目投资带动,全州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旅游产品、旅游业态供给更加丰富。
红河把旅游文化业纳入全州“5+6”产业体系“千亿元”重点产业布局,将紫陶文旅纳入全州12条产业链,实施补链强链工程;围绕“文化、健康、教育、体育+旅游”,推出了一批高品质、生态型、体验型的休闲度假产品;全力打造建水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弥勒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积极推动建水古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大力提升17个4A级旅游景区品质,建成了一批高品质酒店、半山酒店、五星级民宿;丰富建水紫陶街、紫陶里、开远南正街、河口异域风情街等品质业态,打造蒙自过桥米线、哈尼长街宴、哈尼梯田传统村落、滇南最美乡愁之旅等旅游产品;紧扣特色、产业、生态、易达、宜居、智慧、成网七大要素,建成弥勒东风韵艺术小镇、太平湖森林小镇、建水临安古城、屏边滴水苗城等一批不同类型和主题特色的旅游小镇。
聚力助企纾困
红河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出台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50条措施,同时安排1163万元支持文旅项目、市场复苏和文旅品牌打造,全力促进金融支持文旅市场主体发展。坚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的宗旨,实施市场环境、创新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五大提升行动,打响“红河效率”“红河服务”“红河诚信”营商环境品牌,以一流的营商环境打造宜居宜业、投资兴业的“理想福地”。
据介绍,待疫情政策调整后,红河将及时与越方筹划召开“跨境旅游发布会”,依托河口县地处中越边境的独特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建设口岸旅游城市为核心,持续打造跨境旅游、边境乡村旅游和边境文化旅游等品牌,初步形成以边境旅游为主,商务会展游、中越商贸购物游、界河漂流游等地方特色旅游为辅的发展格局。
红河正加快建设文旅新项目、持续开发文旅新产品、着力培育文旅新业态、努力营造旅游好环境,为广大游客提供优良产品、一流服务,让游客的旅程更自由、更美好、更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