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0日
第08版:旅游报08版

文化基因解码与生态构建创新 破解古镇同质化

□ 张晓峰

当前,我国古镇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同质化挑战,这一困境集中体现在空间形态模板化、商业生态低端化以及文化体验浅表化三大方面。从空间布局来看,江南水乡、徽派民居等地域特色符号被不加甄别地机械复制,催生出“小桥流水+仿古商铺”的千篇一律景观;商业生态层面,70%以上的古镇商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臭豆腐、烤肠等“万能业态”泛滥成灾,折射出商业发展的低端化倾向;而文化体验往往局限于民俗表演、静态展览等浅层次活动,但在过度商业化中部分街区存在文化符号的浅层利用,游客的文化认同感低,难以形成深层次的文化共鸣。

这一系列现象的根源,可归结为资本短视、规划设计“拿来主义”以及运营管理滞后三大问题。其一,资本短视驱动下的“快开发”模式,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陷入了“拆真建假—商业填充”的恶性循环;其二,规划设计的“拿来主义”盛行,缺乏对地域文化基因的系统挖掘与解码,导致“千镇一面”的景观趋同;其三,运营管理滞后,经营秩序混乱,准入标准缺失,进一步加剧了同质化问题的蔓延。

面对古镇同质化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从文化基因解码与生态构建创新两大维度入手,寻求破局之道。

构建“文化基因图谱”,系统梳理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与民俗记忆,建立全面的文化DNA库。乌镇通过“东栅观光,西栅度假,乌村亲子”的精心规划,成功实现了历史风貌与现代功能的有机融合。平遥古城通过构建“一城两寺”文化格局,系统梳理明清票号文化、镖局文化等历史遗存,打造了“中国金融博物馆”等特色展馆。忻州古城则以“修旧如旧”为原则,联合高校对古城建筑进行数字化测绘,建立“建筑基因库”,为修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了历史风貌的精准还原。

突破“表演式保护”的窠臼,创新构建生产性传承体系。台儿庄古城依托运河文化,将鲁南皮影、柳琴戏等非遗项目融入实景演出《台儿庄大捷》,通过沉浸式剧场让游客参与角色扮演,实现文化体验的深度化。而南京老门东通过金陵匠人街引入剪纸、云锦等非遗工坊,允许游客参与制作并定制文创产品,推动非遗从展示向生产性保护转型。

空间形态要革新,拒绝复制,重构场所形态。传统建筑修复遵循“最小干预”原则,采用“落架大修”“材料原真性替换”等技术,实现古建筑功能的合理转化。乌镇西栅景区通过“修新如旧”技术将古老建筑巧妙改造为精品民宿,既延续砖木结构、青石板路等物质载体,又植入了地暖、智能家居等现代设施,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烟台山历史风貌区采用“微改造”策略,保留近代领事馆建筑群的原真性,通过引入艺术画廊、独立书店等业态,将历史空间转化为文化创意聚落。

建立“地域美学导则”,从色彩体系、材质运用到景观小品,全方位构建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濮院时尚古镇融合宋代街巷尺度与现代秀场空间,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气质,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拈花湾以“禅意美学”为核心,通过竹林、苔庭、石径等元素构建东方美学场景,并结合夜间光影秀《禅行》,将静态景观转化为动态文化叙事,成为主题化古镇的标杆。

业态生态构建方面,差异化与融合化并进。实施“业态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控同质化商铺比例,积极引入特色产业。盐官潮乐之城以“钱江潮文化”为核心,开发观潮研学、潮音乐剧等特色业态,形成了“观潮经济”的独特生态,为古镇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忻州古城则聚焦“晋商文化”,引入老字号醋坊、酒坊,并定期举办“面食文化节”,以地域美食强化游客记忆点。

推动“文化+”多维度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如乌镇构建“智慧旅游生态系统”,通过官方App整合120余项服务,实现“一键预约全流程数字化”体验;窑湖小镇打造“艺术旅居”模式,引入当代艺术展、文创市集等业态,提升过夜游客占比;南京老门东通过“文化+科技”融合,打造“沉浸式数字艺术展”,将秦淮灯彩与AR技术结合,游客可通过手机扫描触发历史场景再现,带动二次消费占比提升25%。烟台山历史风貌区则推动“艺术+商业”模式,引入设计师品牌与咖啡工坊,形成“慢生活”消费生态,过夜游客比例提高至40%。

从古镇管理角度而言,管理需标准化。借鉴乌镇“四级管理体系”(政府支持—企业统筹—商户自治—社区参与)的成功经验,建立涵盖建筑修缮、业态审核、服务质量的全流程标准。大名古城通过制定《商户准入与退出机制》,提升游客满意度,为古镇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平遥古城实施“双轨制管理”,由政府主导文化遗产保护,企业负责旅游运营,并制定《商户分级管理制度》,对不符合文化定位的商铺实行末位淘汰,有效遏制低端业态蔓延。

业态更新需动态化。建立“生命周期管理”模型,对商铺实施年度评估,及时淘汰低效业态。周庄古镇推行“三年一更新”计划,不断引入新业态,提升了年轻客群占比,为古镇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拈花湾引入“四季主题更迭”机制,春季推出禅茶体验,冬季打造温泉禅修,保持业态新鲜度,复游率达35%。

古城古镇的同质化困境,本质是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商业文明碰撞的阶段性产物。破局之道在于以文化基因解码为根基,构建“形神兼备”的空间形态;以产业创新为动力,培育“特色鲜明”的业态生态;以治理升级为保障,建立“动态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从“千镇一面”到“各美其美”的质变,为文化遗产的当代活化提供中国方案。

2025-05-20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103123.html 1 文化基因解码与生态构建创新 破解古镇同质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