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评论员 银 元
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是指引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前行方向。从改革开放“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到新时代“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旅游业用4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旅游发达国家近200年的历程,我们完全有底气、有能力、有信心建成旅游强国
2024年5月17日,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在京召开,这次会议是党中央首次以旅游发展为主题召开的重要会议。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一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旅游强国建设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为全球旅游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关于旅游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的实践伟力。
“无论是作为客源市场,还是旅游目的地,中国都是世界真正的旅游业领军者之一。”这不仅是联合国旅游组织秘书长祖拉布·波洛利卡什维利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成就的肯定,也是我国旅游强国建设重要成果的展现。
2024年,我国国内出游人次56.15亿,比上年同期增加7.24亿,同比增长14.8%,出游规模大约相当于70%全球人口。今年以来,春节、清明、五一假期旅游市场持续火爆,3个假期国内出游人次累计达9.41亿人次,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累计达9148.2亿元。亮眼的数据背后,是旅游市场的澎湃脉动,是旅游消费潜力的有效释放,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
与国内旅游市场红红火火相呼应的是,“中国游”成为热门搜索词条,相关浏览量在国际互联网突破10亿,到中国旅游成为海外民众的新时尚。2024年,我国共接待入境游客1.3亿人次,同比增长超60%。
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交相辉映,折射出中国美丽景色、美好故事、美妙体验的强大吸引力,有力提升了我国在世界旅游市场以及全球旅游发展体系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更好推动了中国与世界交往交流、相知相近。
“现在旅游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作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旅游不仅是大产业,也是大民生。旅游已经成为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刚性需求,早已从要不要的“单选题”变成了去哪里旅游、怎么旅游的“多选题”。
新时代以来,旅游业的综合性产业属性得到充分发挥,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断增长,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超过10%,全国A级旅游景区直接就业人数160多万人,带动综合就业超过1000万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文化遗产体验旅游等已经成为各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的重要载体和工作抓手,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参与旅游经营和服务,吃上“旅游饭”,挣上“旅游钱”,走上“致富路”。
政策好,人努力,市场旺。旅游业“一业兴,百业旺”的独特优势不断彰显,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特别是面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在《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加力之下,各地旅游部门、行业企业鼓足干劲,狠抓落实,深挖旅游消费潜力,不断丰富优质旅游供给、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保障旅游市场秩序、筑牢旅游安全防线,推动旅游消费更好发挥“一子落地,满盘皆活”的独特作用,牵动消费“马车”跑得既稳又快。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对高品质旅游产品的巨大需求,是旅游强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旅游强国建设,既要有致广大的愿景,也应有尽精微的实景,核心就是要坚持旅游为民初心,把握文旅融合、科技赋能的科学路径,让人民群众乐游“锦绣山河”,体验“美好旅程”,共享旅游发展成果,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方向明则思路清,目标明则步履坚,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是指引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前行方向。从改革开放“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到新时代“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旅游业用4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旅游发达国家近200年的历程,我们完全有底气、有能力、有信心建成旅游强国。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以更强的信心、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坚定不移走好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