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3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顺势而为 规范“私人陪游”服务

□ 张连洲

“私人陪游”作为一种新兴服务模式,其生命力恰恰来源于在专业框架内的创新。唯有坚守专业的底线,旅游创新才能真正行稳致远,每一位游客才能在享受到个性化体验的同时获得安心保障

今年五一假期,在泰山从事陪爬业务的付同学接到大量的陪爬业务咨询,陪爬工作室成交了37单。近年来,由大学生和年轻人主导的“私人陪游”正在悄然兴起,这种服务标榜“非传统”“个性化”“朋友式”,以社交平台为阵地迅速圈粉。然而,当一位没有导游资质的“私人陪游”,因缺乏专业知识导致游客在山区迷路受伤的新闻曝出后,“私人陪游”的资质问题浮出水面。

从事“私人陪游”的人员大多为个人兼职,有的不具备导游资质,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如何保障游客权益、规范“私人陪游”服务势在必行。

在追求个性化体验的今天,专业资质不应被视为束缚创新的枷锁,而恰恰是保障服务质量与游客安全的基石。“私人陪游”可以有个性,但是不能野蛮生长;可以求创新,却不能逾越专业资质的红线。

《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导游活动,必须取得导游证。这一制度设计正是为了确保从业人员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急救技能和服务标准。

今天的“私人陪游”若以创新之名行“无证上岗”之实,无异于让行业倒退。资质不是阻碍创新的绊脚石,而是防止行业失序的护栏。

从更深层次来看,“私人陪游”的兴起,反映了年轻人对旅游体验个性化需求的增加。传统旅游团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Z世代对深度体验、文化沉浸的渴望。这种需求变化本身是积极的,是旅游消费升级的表现。然而,问题在于个性化服务与专业资质并不矛盾。在法国,获得“国家导游”资格的专业人士,同样可以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服务;在日本,受过严格培训的导游能够根据游客兴趣定制专属线路。这些例子证明,专业素养与个性服务可以相得益彰。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新兴业态与专业标准的平衡之上。监管部门应当创新思路,为“私人陪游”这类新业态设计适当的资质认证路径,而非简单套用传统导游管理模式。例如,可以借鉴“共享经济”的监管经验,建立分级分类的资质体系,针对不同服务类型,设置差异化的准入标准。

“私人陪游”作为一种新兴服务模式,其生命力恰恰来源于在专业框架内的创新。当人们选择一位“私人陪游”时,购买的不仅是一段愉快时光,更是一份安全保障和专业服务。

在这个意义上,执业资质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行业不可逾越的红线。唯有坚守专业底线,旅游创新才能真正行稳致远,每一位游客才能在享受到个性化体验的同时获得安心保障。

2025-05-13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102912.html 1 顺势而为 规范“私人陪游”服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