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春生 钟林芳
“红色文物竟然可以这么酷!”“这是我上过的最特别的思政课!”“红色旅游‘圈粉’又‘圈心’”……在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基本陈列展厅的留言簿上,多了许多充满青春气息的“情感表白”。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瑞金各红色景区、场馆迎来了大批游客,仅5月1日,瑞金共和国摇篮旅游区闸机客流达11万余人次,同比增长87%。
如何把红色历史展示好,如何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瑞金不少红色景区、场馆做了积极探索,比如,用数字化技术赋能、打造沉浸式体验产品、创新互动式教学模式等。其中,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推出的“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陈列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特别奖,《保护一片旧址 带旺一个村镇——朱坊村革命旧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获评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纪念馆也被评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数字赋能:让红色文物“潮”起来
“同学们,将你们的手放在红星闪烁的地方,画中的历史场景就会动起来,相应地就能解锁一个历史小知识哦。”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展厅内,讲解员正带领开展研学活动的学生们探索“苏区长卷”。
与文博场馆传统静态布展形式不同,这幅长21.6米、高4米的体感虚拟互动长卷,用现代科技来呈现历史场景,被观众喻为苏区时期的“清明上河图”。“苏区长卷”静景画面中有近200个角色,还有成片的房屋、树木,以及河湖等,观众可细致欣赏画中人物故事场景,也可通过触摸交互,动态了解15个具有代表性的苏区革命小故事。在声、光、影的烘托下,在看、听、触、赏、玩等多层次的交互体验下,观众仿佛穿越到了中央苏区时期的瑞金。“太神奇了!就像在玩解谜游戏,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瑞金市某高中学生杨子珑兴奋地说。
纪念馆在不同区域设置了不少多媒体互动展示屏,通过触摸、滑动屏幕,观众可以浏览大量的红色历史图片、文物高清图片、视频、文献资料等,也可以通过手势操作,放大图片、播放视频、查阅文献。同时,部分展示屏还设置了互动问答功能,通过趣味问答的方式,检验观众对红色文化和历史的掌握程度,增加参观的教育意义。
沉浸体验:让红色教育“动”起来
“快看,我的VR地图显示我们还有50米就到达会场了。”在共和国摇篮旅游区的叶坪革命旧址群景区,来自上海的大学生林悦举着手机,像解锁游戏关卡般兴奋地穿梭在青砖灰瓦的旧址间。“一苏大会”旧址内,与她同行的研学小组成员有的正在扫描二维码,通过智能终端身临其境参加“一苏大会”;有的正上传照片,用AR体验机器制作“一苏大会”代表证……各种各样融合科技与历史的沉浸式体验研学,让00后们直呼“比刷短视频还上头”。
瑞金不少红色景点还开发了多种VR体验项目,学生们可以“穿越”到革命年代,亲身体验历史事件和战斗场景。“我刚刚‘参加’了游击战争,那种紧张感太真实了!”在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学生张明摘下VR设备,仍难掩激动的心情。
“看!这个小红军在跟我打招呼。”在叶坪革命旧址群景区智能讲解员展示区,8岁的小游客乐乐兴奋地跟面前的虚拟影像挥手。只见一位数字影像红军战士正在向观众讲述着革命故事,逼真的效果让人仿佛跟随他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些沉浸式体验,让红色教育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充满互动的探索之旅。瑞金正以创新的姿态拥抱数字时代,用科技赋能红色文化,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红色教育“动”起来。
创新实践:让红色研学“活”起来
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教室里,学生们正在展示他们的研学成果。有的小组制作了红色文化短视频,有的设计了红色文创产品,还有的创作了红色主题绘画作品。
“刚才,我把自己拍摄的文物解说视频发布到微信视频号,好多人给我点赞呢!”学生刘洋自豪地说。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推出的“火眼金睛探馆藏”研学活动,让学生们根据纪念馆提供的线索,在展厅内找到相应的文物,并通过拍摄短视频对文物进行介绍。质量较高的视频,该馆会在官方平台上进行发布,鼓励更多学生参与活动。红井旧址群也把学生们在景区内创作的红色主题绘画作品制作成了一幅超长画卷,节假日在景区进行展示。看到自己的研学成果被更多人看到,学生们纷纷表示:“特别有成就感。”
“红色场馆的历史文物可亲可敬。”学生张明在研学日记中写道,“这次研学让我对红色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要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分享给更多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有业者表示,瑞金红色景区、场馆的创新实践表明,只要与时俱进开拓新思维,善用科技手段,创新表达方式,红色景区、场馆就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更受观众喜爱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