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 垒
一团面、一勺油、一匙盐,这9个字概括了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民族饭店面点厨师长赵会连30余年的孜孜以求。从17岁跟村里人一起到北京打工,不知面点为何物,到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工作室、打造了民族饭店“饽饽时光”茶食品牌,成为中式面点标志性的存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国工匠”的精神特质——择一事、匠一心、终一生、成一作。
是做面点的“料”
做中式面点,对于赵会连来说是偶然。
17岁那年,到家里串门的亲戚邀请他一起到北京打工。于是他北上,在北京一家酒店“跑堂”。一个多月后,他被安排到后厨帮忙。那是他第一次看到面点师傅制作“硕果花篮”的全过程,“太美了。”这让他产生了要做一名面点师的想法。
这年中秋节前夕,面点组急需人手帮助制作月饼,赵会连又一次来到后厨。“我给大家演示一下,广式月饼饼皮和面的过程。”师傅边做边教,赵会连用心记录师傅的制作过程,认真地学,“做得不错。”赵会连的表现得到了师傅的夸奖,他第一次尝到了制作面点的快乐。
那年,他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这家酒店的后厨面点组。
当年的赵会连就是一张白纸,连和面、揉面、搓条等中式面点的基本功都不会。
怎么办?练呗。连续好几年,后厨面点组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都是他。白天,他盯着师傅操作的每个步骤,连眼都不敢眨一下。晚上下班,关上门,他按照记忆一步步操作。面不够软、味道不对……问题出在哪?第二天再请教师傅,师傅带着他一步步回忆,找出原因,晚上接着练。“那段时间,夜里两点睡觉算是早的。”他说。
“这小子是做面点的料。”师傅的这句肯定成了赵会连在这个行业坚持下来的动力。
今天,人们评价赵会连擅长的象形面点,常会提到“不仅口味独特、造型惊艳,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象形面点,顾名思义,外表和实物很像。比如2022年,他参加了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餐饮服务保障工作,负责象形面点的出品把关。他准备了10款象形面点,柿子酥、核桃酥、灯笼酥、蚕豆酥……外观栩栩如生,让各国宾客称赞不已。不仅形似,每一道面点还有着象征吉祥、平安的寓意。比如,柿子酥象征着丰收、幸福和好运,核桃酥意为“和和美美,美美与共”。
干些创新的事
2004年5月,赵会连来到民族饭店,在这里完成了职业生涯的一次次飞跃。
民族饭店西侧有一块面积不大、但在美食圈很有名的地方——“饽饽时光”外卖窗口。近几年,探店“饽饽时光”,成为美食界的一种潮流。价格亲民,口感好且低油少盐、走健康路线是多数人对“饽饽时光”的评价。去年,民族饭店“饽饽时光”品牌产品全年营收达到1055万元。
但对赵会连来说,从专攻高大上的宴会糕点到研制走亲民路线的外卖产品,转型并不容易。
“新冠疫情刚发生那年,饭店的经营受到了影响。有一天,负责人找到我,问我能不能开展外卖业务。”赵会连回忆道,最初他们的传统思维就是卖包子、烙饼等,后来加上了熟食和点心。外卖生意做起来后,他们想要创一个品牌,希望更多人能品尝到优质糕点。
但是问题又来了。“以前,人们喜欢甜腻,现在则完全相反,要求少油、少盐、少糖,味道好还要吃得健康。最好能带点网红气质。”这就意味着从师傅那学来的东西有些不适用了,要创新。他要做出主打健康理念的“新中式面点”。
此后,赵会连“魔障”了。看到一样东西,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能不能做成糕点?
电视上转播足球比赛,滚动的足球让他想到,可以做一款足球面点。陪儿子逛动物园,看到憨态可掬的动物,他的脑子里就会出现同款动物面点。在人声鼎沸的潘家园古玩市场,看到人们饶有兴致地“盘”核桃,他也买了一对儿,想着能不能做成核桃酥。后来,这些想法都成了现实。
比如现在的“网红”产品核桃酥。为了做好核桃酥,他还专门发明了一种新工具——多齿镊子。“核桃的纹路就是用镊子捏出来的。普通的镊子捏不出立体感,我就自制了这种四齿的。每个核桃要捏80到100下,才能达到逼真的效果。”
如何既好吃又健康?赵会连对面点原料、馅料进行了改良,用纯天然的胡萝卜汁、红菜汁、蝶豆花汁等代替色素,将西式面点中常用的巧克力、抹茶等材料融入中式面点。他还引进了多名西式面点师,将西点口感松软、酥脆但不分层的特点与中式面点的传统技艺相结合,创新推出中式拿破仑酥、日式南瓜挞等中西结合式的面点。这些中西结合的爆款,成了“饽饽时光”的招牌产品。
“触网”成为传播者
因为创新中式面点,赵会连开启了人生中的很多“第一次”。比如,2022年他首次“触网”。借助网络拍摄视频宣传中式面点、传授面点技艺,全平台点击量超过1亿次。
视频中,赵会连经常用自己推出的新产品举例,“比如我们推出的拿破仑酥,传统的西式制法是纯油开酥,口感比较油腻,且成品入口较脆。我们以中式开酥方法进行改良,入口即化,且馅心也做了调整,将淡奶油改成了以坚果、卡仕达酱为主,强调干香的口感。”
有朋友提醒他,不用这么坦诚,否则大家都学会了谁买你的面点。赵会连笑笑说:“会的人多了,中式面点就可以传承发扬了,这是好事呀。”把中式面点传到世界各地,是赵会连最大的愿望,而且他相信有生之年这个愿望能够实现。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这几年,赵会连更忙了。2022年,多家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两名留学生来到民族饭店,向赵会连学习象形点心制作,感受这项技艺的独特魅力。他们品尝了赵会连制作的象形点心,学习了核桃酥的制作。当听到赵会连解释核桃酥的美好寓意时,其中一名留学生惊叹:“真是奇妙!”
“讲述具有东方韵味的面点背后的故事,我很开心。”赵会连说。
向全世界讲述中式面点的故事,需要一个团队。这期间赵会连大师工作室成立。5年间,他带领和培养的创新人才达到14人。“传承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是文化和智慧的延续,要使每一代人都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探索和创新。”赵会连说。
“30多年围着一团面、一勺油、一匙盐转悠,烦过吗?”记者问。
“不瞒您说,从没烦过,我特别喜欢。我就是一名厨师,不求事做多大,干就干出精彩。”说这话时,赵会连的眼中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