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曹 燕
从2024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启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以来,至今已发布241部推荐剧目。
“‘出圈’的文旅微短剧不多,一般大家谈到的还是《逃离大英博物馆》《我的归途有风》《等你三千年》等为数不多的作品,微短剧+文旅需要化学反应。”一位微短剧从业者提到,《逃出大英博物馆》是一部标杆性的作品,通过文物拟人这一创新性的表现手法,将情感羁绊投射到了历史和文物上,鲜活生动。这部兼具创意与深度的作品,小短剧有大视角,蕴含家国情怀。
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提及微短剧《等你三千年》拍得巧妙也颇有质感。这部剧巧借戏曲经典剧目《将相和》的故事,穿越三千年历史长河,用爱情故事引出邯郸“一座等了您三千年的城”的城市文化IP,同时将成语“负荆请罪”的由来作为副线融入情节中,展现了邯郸“成语之都”的文化魅力。“邯郸古城”“美食城”“戏楼”“香囊”“战国袍”这些充满地方特色的地标与产品巧妙地融入剧情,“无广告,软植入”的模式让观众颇有好感,还引发了一波邯郸旅游的热度。
文旅微短剧为何爆款少?“微短剧时长有限,这就提高了创作者设计故事情节的难度。相比于其他类型微短剧,文旅微短剧既要讲好故事,又要融合文旅元素,否则就很容易拍成城市宣传片。”微短剧创作者邱宗蒙坦言。
一位微短剧从业者还提到,文旅微短剧介于文旅宣传片和商业短剧之间,需平衡故事性和宣传性。在商业模式上,又夹在传统长、短视频的广告模式,政府奖补和商业微短剧的投流模式之间。
一些网友提到,目前大部分文旅微短剧做得不接地气,文旅元素多为符号化堆砌,故事性较弱,人物形象不够立体丰满,对于观众而言没有形成记忆点。对此,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特聘专家王笑宇说:“文旅不能只是故事的背景板,而是要融入剧情中,推动线上观看转化为线下‘打卡’”。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微短剧市场也在不断沉淀,对内容精雕细琢,走精品化路线。
前段时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六批推荐剧目,79部主题微短剧入选。其中,《家里家外》是耀眼而特别的存在,这部竖屏短剧,以79集、每集2-5分钟的体量,讲述了一个上世纪80年代川渝重组家庭的温情故事,截至目前收获了50亿+话题量,20亿播放量。
《家里家外》依然沿袭微短剧的“爽感”表达,但鲜明的时代背景、完整的故事架构、扎实的人物关系、细腻的生活细节刻画,让这种“爽感”和快节奏的呈现具备了质感。从主题上看,《家里家外》似乎和文旅的关联性不够紧密,但当“耙耳朵”“瓜娃子”等四川方言一出,人情味和烟火气立显充盈,观众怀旧的情感与记忆被唤醒,一下就有了代入感。剧情中出现的火锅店、茶馆场景,配上方言台词,完整而立体饱满的城市文化印象呼之欲出。剧情的跌宕起伏,家庭内部的矛盾和温情,让观众与之产生情感共振。
在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陆先高看来,“《家里家外》的爆火,为文旅微短剧从业者带来启发,当行业逐渐沉淀往精品化发展,文学性在回归,微短剧在方寸屏幕、轻盈体型下,也具备触动人心的力量。”
如何让观众“种草”旅游目的地,进而转化为实际出游的行为,也是文旅微短剧亟待补齐的短板。针对这一问题,王笑宇给出的建议是:“产品先行、剧游合一。在筹划布局阶段,结合目的地文旅业态、产品,提前谋划布局微短剧剧情与文旅目的地业态产品,实现‘剧游联动’,让剧情促进产品创新、完善,以优秀产品辅助剧情体验。同时也要重视通过剧情促进产品创新,完善产品品质并创新衍生品开发。例如,近年西安、成都等地在尝试‘剧游联动’模式,一开拍就与城市或景区、目的地产品产生持续联动,同时也完善产品业态和筹划衍生品开发,为‘跟着微短剧去旅游’奠定基础。”
王笑宇还提到,“要从文旅目的地整体业态、产品线出发,找到产品特色、文化标签、宣传重点。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永远是最打动游客的。”
“好的文旅微短剧是情绪的按摩师。”中青旅联科文创项目负责人康楠认为,“由于篇幅所限,微短剧在剧情内容中会设置‘爽点’,这与文旅要去展示‘美’并不矛盾。文旅微短剧可以靠正向、温暖人心的故事来打动观众,而这也是目前微短剧市场所缺乏的内容。”和苏州文旅密切相关的文旅微短剧《面若桃花》,其主旨“回家的路,一走就是一生”,让人久久回味。
在体验经济时代,文旅和微短剧均强调内容和用户的结合,这也对文旅微短剧的内容、品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文旅和剧情的结合需巧妙、动情,对地方文化进行个性化表达,微短剧和文旅产生了化学反应,才能为观众带来情绪价值,使观众对文旅微短剧中呈现出的文化内涵和生动场景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激发文旅消费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在一些海外版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的传播下,多部微短剧在海外有一定热度。“文旅与微短剧结合,不失为地方文化IP出海的新尝试。”王笑宇认为,优质的文旅微短剧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