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2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声音

“非遗保护,见人见物更应见生活”

——《人民日报》近日发表题为《非遗无价 保护有方》的评论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实践土壤、内嵌于日常生活,并非静态的文化符号,而是活态的文化有机体。当黎锦成为带动当地黎族群众就业增收的“幸福锦”,当羌年化身为助推文化生态旅游、乡村特色旅游的“加速器”,当木拱桥上奏响文化和自然生态协同保护的“协奏曲”,非遗在“活化”中结出累累硕果,绘就出古老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共生的动人图景。

“搭乘电商直播快车,展示乡村文化魅力,各地可以乘着‘村晚’新业态的‘风口’,有力推介文旅资源、宣传地方特色”

——岁末年初,一场场承载着乡音、乡愁、乡情的“村晚”纷纷上演。对此,《江西日报》日前发表评论指出,贴近百姓生活、突出地方特色的“村晚”,正逐渐成为欢度新春佳节的新年俗。“村晚”搭台,有利于发展“唱戏”,给农文旅融合发展带来新机遇。随着自媒体、短视频的兴起,不少观众会把“村晚”节目发布到社交平台上,既让游子们纾解乡愁,也使更多乡村人文特色、民俗风情受到关注、得以传承。

“让物价回归常识,才是景区长期经营之道”

——最近,某景区内新开了连锁快餐店,定价只比其他门店略涨一两元。对此,《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发表评论指出,连锁餐饮进入景区,凭借供应稳定、价格稳定、出品稳定的竞争优势,在一片溢价的餐饮环境中似乎成为一股“清流”,在面临同样的市场环境和经营成本的情况下,给出相对合理的定价,这种反差戳破了往日景区物价“物以稀为贵”的面纱,也将市场化竞争重新带回了景区的经营管理之中。 (本版编辑 龚立仁 整理)

2025-01-22 龚立仁 “非遗保护,见人见物更应见生活”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100455.html 1 声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