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黄高原
“你好,小文,请介绍一下公共文化驿站是什么?”“公共文化驿站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推动建设,旨在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实效性……”在2024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举办地北京首钢园1号馆门前,两座公共文化驿站吸引观众驻足体验。
走进公共文化驿站,观众正对着电子屏幕向AI数字人提问,AI数字人小文一一作答。除了向数字人提问,观众还可通过电子大屏听国学音频,看数字期刊、精品图书等。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白雪华介绍,“公共文化驿站”设计充满现代感,是集文化展示、互动体验、智慧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平台,能通过模块化组装方式,根据场景需要提供便利店、智能厕所、充电站等便民服务。依托国家公共文化云及地方文化云的各类数字资源,公共文化驿站可以将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引入乡村古镇、旅游景区等服务空间,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在基层的普及应用。
9月1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联合国际绿色经济协会、首钢会展集团共同主办的公共文化驿站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会议举办。会议邀请政府代表、专家学者、各地文化馆及文化科技企业代表,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径。
国际绿色经济协会执行会长邓继海认为,公共文化驿站体现了3个“新”。一是新科技,通过科技赋能、融合发展,公共文化驿站实现了文化云展播、旅游导览等多元公共服务功能;二是新场景,公共文化驿站是城市更新的新场景;三是新模式,公共文化驿站的落地和运营依托于多方社会力量的参与。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认为,公共文化驿站不仅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绿色建筑、生态城市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国新认为,在边远、人口稀疏、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公共文化驿站能够成为当地人民群众深入开展文化活动的新载体。
会议期间,公共文化驿站推广办公室、世界厕所组织(WTO)、国际绿色经济协会联合发布倡议,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携手推动公共文化驿站的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