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24“天府旅游名县巡礼”活动走进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兴文县委书记周明军就该区获评第五批“天府旅游名县”一年来的提升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
问:获评第五批“天府旅游名县”一年来,兴文文旅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答:获评“天府旅游名县”以后,我们深知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兴文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在新起点建设更高质量天府旅游名县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和工作举措,设立了每年5000万元的天府旅游名县提升建设专项资金,一年来文旅发展取得了新成效。
一是人气更旺。一年来,我们先后举办全国“四季村晚”春季示范展示、2023西南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带活动、2024年全省研学旅游推进大会等一批重点文化和旅游活动,显著提升了兴文文旅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配合制定系列支撑政策,与53家旅行社、研学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更好引流入兴;针对暑期大学生游客发放“兴文宠你”等消费券,暑期文旅市场愈发活跃。今年五一期间,全县接待游客55.78万人次,同比增长35%;酒店入住率达90%,同比增长33%。
二是体验更好。我们统筹用好文旅资源,持续提升兴文石海、僰王山等龙头景区品质,用好气候优势推动仙峰打造“川南避暑第一峰”,在县城打造苗族风情特色街区;加快构建高效快捷的旅游交通体系、功能齐全的旅游配套体系,完成兴文石海苗族文化体验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兴文公园)、仙云峰小燕子洞民宿等多个重点项目建设,文旅发展业态更加丰富、配套更加完备。
三是效益更优。兴文县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突出兴文红色文化、苗族文化、僰人文化、地质文化,在景区和城市建设中注入文化元素,打造“红色教育”等一批精品研学课程,推出“以竹代塑”等一批特色旅游产品,创作《僰人简史》等一批特色文化作品,持续提升文旅发展质量效益。2023年,全县生产总值超200亿元,其中以文化和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贡献率超49%,获评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问:下一步,兴文县将如何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答: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引领区域文旅高质量发展、培育我国文旅新发展空间、打造全国文旅发展新增长极的重大举措。对兴文来讲,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既是机遇更是责任。立足实际,我们将重点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一是助力构建核心集群。全力推进兴文石海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助力提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品牌影响力;用好仙峰的生态优势和苗医药康养优势,大力发展山地康养,形成区域内的文旅新亮点;打造僰王山温泉度假、九丝红色研学等重点景区和项目,助力打造“醉美长江”文化旅游大环线;坚持探索研学旅游新路径,积极打造川南研学旅游集散地。
二是提升协同合作水平。加强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内重点节点的合作,特别是与兴文文旅互补性强的节点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联合开发文旅项目,合作推出主题游、体验游等多样化旅游产品,共同打造一批具有巴蜀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
三是加强品牌建设推广。市场化开发苗医药康养产品,推广苗医药疗法,全国巡游展示苗族鼓舞、花仙巡游等民俗活动,展示好川南苗族文化;发挥喀斯特地貌优势举办国际山地越野跑、溶洞探险、攀岩等赛事活动,打造知名山地休闲运动品牌;针对文旅营销趋势变化,运用新媒体和互联网平台等新型传播手段,提升兴文文旅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问:未来,兴文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有哪些谋划?
答:下一步工作中,兴文将持续放大“天府旅游名县”品牌综合带动效应,认真打造文旅深度融合典范,努力当好县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标兵”“头雁”。
一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建强“支撑”。以兴文石海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核心,大力发展研学科考、旅居康养、户外露营、山地越野、低空飞行等新业态;拓展建强僰王山休闲度假旅居地、研学旅游目的地;推动仙峰打造山地康养新名片、建成“川南避暑第一峰”,形成核心文旅品牌,打造更多文旅“爆点”。
二是营造更多消费场景,集聚“人气”。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坚持“景城”融合发展,突出“夜繁荣、乐生活、显文化”主题,丰富文旅夜间经济消费业态;精雕细琢有序推进世纪光明美食街、苗城印象特色街区、高铁站同心湖等城市文旅业态打造,串珠成链打造更多网红打卡地,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持续提升吸引力。
三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提升“内涵”。充分挖掘兴文历史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小见大”讲好兴文故事,编排僰人文化沉浸式情景剧,打造兴文文艺精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机制,抢占文化高地,推进苗族花山节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四是提升文旅行业服务水平,优化“体验”。围绕研学游、自驾游等群体,针对性完善课程设置、酒店民宿、露营基地等配套服务功能;持续派发文旅消费券,全面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并在五一、十一等假日期间,鼓励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免费开放停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