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海
马头琴
七月,骄阳似火,酷暑难耐,而内蒙古赤峰却刮着清凉的风。干净整齐的街道、通透宽敞的广场、绿树成荫的街心公园,都让人感到舒适和宁静。
好友和他的几位战友,在一个最有蒙古族特色的饭店请我们夫妇喝“下马酒”,表示对我们的热烈欢迎。
酒过三巡,进来十几位蒙古族姑娘和小伙,一位姑娘将一条哈达搭在我的脖子上。之后,几位姑娘小伙端着盛满白酒的银碗,高举过头,唱敬酒歌。朋友悄声对我说:“喝下马酒,要敬天、敬地、敬祖先,用右手无名指沾酒,向上、向下、向前弹酒,并在额头平抹,以示敬意。”朋友还告诉我:“等他们唱完了再喝酒,否则他们会一直唱,那岂不是要喝醉了。”我按朋友的点拨,完成了这一仪式,充分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豪爽。
姑娘小伙们开始了蒙古族歌舞表演,那音域宽广、悠长舒缓的长调,柔中有刚、曼妙豪放的舞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最震撼的还是马头琴演奏。一位粗壮的蒙古族汉子熟练操弄着手中的马头琴,激烈时如烈火燃烧、万马嘶鸣,舒缓时则深沉粗犷,余音缭绕。我感到马头琴和蒙古族长调是最佳拍档,那优美的旋律,不但表现了草原的壮美辽阔,让“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如在眼前,而且蕴含着丰富的草原文化底蕴。
伴着时而浑厚深沉、时而悠扬高亢的马头琴声,不知不觉,我们把酒盅换成了大杯,把疲劳、矜持、拘束抛在了一边。一位战友即兴朗诵了诗歌《我要回契丹》。他声情并茂,既有“鹰击长空、千里追风”的豪情壮志,又有“隐遁在时光深处,陪你独步天涯”的柔情,使我们深受感染。
已经很晚了,我们一起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周身血脉偾张,蒙古族汉子那种豪爽乐观、朴实真诚的感觉油然而生。
大黄
在乌兰布统草原,我充分感受到了什么叫辽阔。
草原一望无际,大地像铺上了绿毯,丘陵起伏,绿植在阳光照射下,泛着翠绿和黛青的光泽。天高云淡,风卷云舒,站在草原上,你的心胸也会变得辽阔起来。
朋友说:“这里曾经是康熙大战噶尔丹的战场,只有这样辽阔的草原,才能提供千军万马纵横驰骋的疆场。”这更增添了我对这片大草原的神秘感。
由于雨水充沛,草原的夏季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那些盛开的野花,一簇簇、一片片,黄的、蓝的、紫的,多数是白的。特别是怒放的金莲花,通体金黄,像一个个小小的莲花宝座,格外醒目。
与我们同行的林场场长姓魏,十几岁便在这里工作生活。几十年过去了,他始终守护着他所热爱的这片山林和草原。他能准确说出上百种花草植物的名称和习性,跟着他,我们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魏场长指着一株矮小的阔叶植物说,它叫“大黄”,根茎可入药,具有清热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说完,他便弯下腰,将大黄周边的泥土挖开,把它那暗红色粗壮的根茎拔了出来。他笑着说:“这可是今晚餐桌上的一道主菜呢!”我们在他的指导下采集了不少大黄根。真没想到,在以野菜为主的晚餐上,一盘蜜汁大黄竟然像北京的山楂糕那样酸甜可口,被我们一扫而空。
人们常常赞美野花野草坚韧顽强、低调静美,默默无闻地用自己微不足道的美装扮着草原,彰显生命的尊严,这不正是那些扎根草原、甘愿奉献的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真实写照吗?
英雄的铁蹄马
朋友介绍,铁蹄马是蒙古马的一种,因蹄质坚硬不用钉掌而得名。传说这种马是成吉思汗禁卫军的专用马,和乌珠穆沁马、上都河马并称蒙古马的三大名马。这种马虽然个头矮小,但坚忍、勇敢、忠诚,跑起来疾如闪电。当地谣云:“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
在桦木沟景区,我们观赏了大型马术演艺实景剧《英雄的铁蹄马》。全剧由“百岔铁蹄马”“静静的草原”“马刀荡匪”“弘吉拉婚礼”“草原赞歌”五幕构成。场景恢宏,剧情跌宕起伏,巧妙地把对草原的讴歌、对解放军的赞美以及马背民族的生活和马术技能结合起来,令人叹为观止。
特别是马背上那些英武豪放的蒙古族小伙和英姿飒爽的“琪琪格”,仿佛与胯下的战马融为一体。他们腾挪疾进,恰到好处地在马背上做着高难度动作,时而站立驭风,时而马侧隐身,时而拉弓射箭,时而刀舞若虹。而那些蒙古马与演员配合默契,令行禁止,也体现了勇敢坚忍、赤胆忠心的蒙古马风采。整场演出,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