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玫)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当地时间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申报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遗产委员会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已拥有15项世界自然遗产、4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世界自然遗产总数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巴丹吉林沙漠地处阿拉善高原,是中国第三大沙漠和第二大流动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的重要标志包括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相对高度达 460米)、最密集的沙漠湖泊、最广阔的鸣沙区域,以及多样的风蚀地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独特、稀有、绝妙的高大沙山,以及无数色彩斑斓的丘间湖泊,是温带和超干旱气候下沙漠景观和地貌持续演变的杰出范例,也是全球范围内具有罕见自然美的沙漠景观之一”。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位于世界最大的潮间带湿地,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候鸟的重要栖身地。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次会议上,世界遗产委员会以重大边界调整的形式,将上海崇明东滩、山东东营黄河口、河北沧州南大港、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和辽宁丹东鸭绿江口等五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项目的提交和列入是候鸟迁飞区申报世界遗产的杰出范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功能,其潮滩对于保护世界范围的迁徙候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为45种受胁鸟类在内的绝大多数鸟种提供了生存保障。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作为一个整体,对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EAAF)迁徙水鸟保护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这一遗产的成功列入,对于保护具有全球重要性的人类共同遗产具有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