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请先来看一张图片,这是一位母亲辅导孩子作业的场景。屋子不大,却很温馨。您是否注意到,正在写字的两只手,下面这一只握住笔杆的是母亲的,在上面握着母亲手的才是儿子的。实际上,这是孩子在教母亲写字。
这位母亲名叫马燕,家乡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的西海固——一处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这里年降雨量仅300毫米,年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以上。与当地许许多多的女孩一样,因为父母的一句话“一个丫头家,上学没用”,马燕便早早辍学。在贫穷的西海固,这就是曾经的现实。
时间来到2012年,马燕一家成了移民搬迁户。环境变了,生活好了。可没有文化带来的困惑,也如影随形般地来了。马燕说,印象中最不好受的一次是在饭馆就餐时,认不全菜单上的字,以至于翻了半天也不知道该点什么。“年纪轻轻的我,难道除了成为留守妇女就没有别的出路了吗?”
改变,从马燕遇见“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的时候开始了。当她得知这家福建人创办的电商不仅不设学历门槛,还给予免费专业培训时,仿佛看见了出路。马燕决心走出家门,试水农产品加工与直播带货,为自己的家乡代言。
万事开头难啊。由于文化程度低,普通话不好,再加上性格内向,一句简单的“欢迎大家来到直播间”的开场白,马燕往往也要练上好几天。
即便是困难重重,马燕依旧感恩这份相遇。走出山沟、走上屏幕、走到客户面前,自己并不是只能围着锅台转的女娃。“我现在看什么,都是好的。”
希望之火一旦被点燃,便再也不会熄灭。勤奋好学的马燕时常请教正在上小学的儿子,弥补文化方面的不足。所以,当我们重温这张图片的时候,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时代机遇下闪光的求知欲,在一个成年人身上重新迸发的景象。接受正规教育的新一代,开始弥补母亲甚至是外婆那一代人当年留下的遗憾。
一笔一画,沙沙的写字声,好像是在说,妈妈带我长大,我也帮妈妈成长……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福建与宁夏结成帮扶对子。自此,来自东南沿海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源源不断地向西北地区的六盘山下输送。一座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新城——闽宁镇,也在春风里拔地而起。
一张蓝图绘到底。挨家挨户手把手地教授培菌种菇,帮忙解决销路的“菌草之父”林占熺;帮助移民建学校、建医院,又牵线福建企业在宁夏建站设厂的模范援宁干部林月婵……28年间,3000余名福建干部、技术人员、医生、老师接力帮扶;19.36亿元资金注入西海固移民的新家园。
日新月异。从当初一碗饭里一半粮食、一半沙,到如今葡萄千亩、菌草千顷;从当年全部家当只有几床被子、几把镐头,到如今楼房鳞次栉比、小车开进家门……闽宁镇已从1997年人口不足8000人、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500元,发展到2023年人口6.6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1.79万元,旅游人数1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3000余万元,旅游业带动就业5000余人,被评为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
在闽宁镇,最大的变化是成千上万像马燕一样的人改变了人生。随着电视剧《山海情》的热播,一批又一批游客涌到闽宁镇“打卡”,村民利用闲置场地还原剧中场景,受到青年游客热捧。同样忙碌的,还有已经变得落落大方的马燕,她客串起了导游讲解员。沐浴着远方吹来的海风,她们的笑容仿佛六盘山上的丁香花,灿烂绽放。
从生态移民到生态富民;从昔日靠“输血”到如今能“造血”,闽宁两地千里牵手的“山海情”,只是新时代中国这部丰厚故事集中的一个章节。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坐标上,始终标注着人民至上的情感刻度,标注着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一个个山村巨变,汇成了国家的历史巨变。
山有山的坚定,海有海的柔情。山海相依的故事还在续写。她在山间吹海风,这风儿是那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