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30日
第07版:旅游报07版

“二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

用生动讲述让文物“活”起来

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讲解员团队 博物院 供图

□ 伊日桂

今年五一假期,“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假期前4天,内蒙古博物院就接待观众8万余人次。

“在这里参观的几个小时,我仿佛穿越了几千年。”北京游客王先生参观内蒙古博物院后感慨道,“在这里,我了解了内蒙古源远流长的历史,被草原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所折服,更为博物院讲解员所吸引,他们讲得太好了。”

去年9月,第21届全国青年文明号集体评选结果揭晓,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被授予“二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这是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第3次获评全国青年文明号。

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教育主管刘弘轩说:“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着传播历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使命,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这个由30余人组成的团队,年均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开展各类社会教育活动2000余场次,为游客提供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想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北疆故事、展示自治区形象的重要文化服务窗口不容易,我们下了不少功夫。”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讲解员李雅洁说。

“内外兼修,不仅要有良好的公众形象,更要有扎实的文化素质和知识修养,用生动讲述让文物‘活’起来。”李雅洁说。

5月初,李雅洁入选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养项目。扎根文博工作14年,她完成了上万次讲解接待任务,形成了独特的讲解风格。她擅长根据游客的年龄层次、文化水平、讲解需求,做到因人施讲。“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需要根据游客的心理需求和现场反应,及时做出调整。讲解内容可长可短、可深可浅,侧重点有所不同。总之,就是要讲游客想知道的,为游客答疑解惑。”李雅洁说。

这些年,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推出了“流动数字博物馆”项目。截至目前,他们已走进全区80多个旗县,让21万余基层群众感受博物院的文化魅力,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流动的文博乌兰牧骑”。2012年,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首次获评全国青年文明号。

刘弘轩介绍,依托内蒙古博物院丰富的文物资源,社会教育部开发了近150门教育课程,举办了数百场特色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满足观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我们与区内学校联动讲好‘大思政课’,推出了21期‘解密国家宝藏 助力内蒙古文旅新融合’讲解员说文物系列短视频、9期‘食器话中秋’主题文物系列短视频、1期花好月圆‘宝藏’文物里的团圆中秋短视频等,累计点击量超过406万次,彰显了新媒体的传播力量。”

“未来,我们将加强贴心化场馆设施建设,丰富数字化服务内容,为观众提供更有温度的参观体验;继续推出品牌化教育项目,拓展馆校合作,关爱特殊群体,让优质的博物馆教育惠及更多人群。同时,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创新传播路径,提升北疆文化的影响力。”刘弘轩说。

2024-05-30 “二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95338.html 1 用生动讲述让文物“活”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