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9日
第06版:旅游报06版

湖北省荆门市明显陵文化旅游景区

从王陵到帝陵

□ 张月悦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轻柔的春风唤醒了蛰伏一冬的人心,也唤醒了沉睡的明显陵。我被历史的呼声吸引,来到这座青山之间的陵墓。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东郊的纯德山上,是明嘉靖皇帝父亲朱祐杬和母亲慈孝献皇后的陵寝。朱祐杬原是兴献王,后由嘉靖皇帝追封为献皇帝。而这座帝陵,也始于王陵。其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历时47年建成,不仅在明帝陵中单体面积最大,更有着“一陵两冢”的神奇格局。

到达目的地,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巍峨的门楼,上面镌刻着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明显陵。门旁立着两块石碑,碑上字迹已被岁月冲刷得模糊不清。听导游讲解,这两块石碑名为下马碑,上面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个大字,为嘉靖年间宰相严嵩所写。下马碑是重要的警示标识,至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恭恭敬敬地进入陵区。

明显陵有内外两道罗城、新旧两道红门、内外两处明塘,还有前后两座陵寝。外罗城以新红门为起点,红墙黄瓦,蜿蜒于起伏山峦中,雄伟壮观。而内罗城在内明塘之北,是陵寝重要祭祀场所和帝后寝宫重地。这都是明显陵从王陵到帝陵的变更造成的与众不同,与明朝的“大礼议”事件密切相关。嘉靖皇帝登上皇位后,不愿接受大臣们提出的“继嗣”,而要追封自己已故的父亲为皇帝,在世的母亲为皇太后,以求正统之名。最终,此事以嘉靖皇帝的胜利告终,明显陵也从王陵升级为帝陵。

历史的兴衰荣辱早已随着风烟散去,唯留下这座陵寝似乎还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神道弯曲盘桓,有如长龙,中间的青石板是龙的脊骨,两旁的鹅卵石则是龙的鳞片。而今,青石板上尽是古老斑驳的痕迹,鹅卵石早已寻不到影踪,岁月终究沧桑了模样。神道上的石像生仪仗队历经战乱,受损风化严重,之后在钟祥市政府的修缮之下,呈现崭新的面貌。它们始终如一地护卫着陵寝的主人。

明显陵的布局呈双龙戏珠之势,如果说龙形神道是旱龙,那九曲河就是水龙。九曲河蜿蜒曲折,贯穿整个陵园。河上建有五座御河桥,象征着陵墓主人为“九五之尊”。旱龙和水龙最终在内明塘交汇,成戏珠之势。

接着,我们来到内城。内城正门为祾恩门,面阔三间,其后为祾恩殿,面阔五间,历经数百年风霜,如今仅存殿基。再往里走,就是献皇帝的两座茔城,中间以瑶台相接,平面形状如哑铃。在茔城前,砌了一座方形城台,上面建有明楼。明楼里原本供奉着嘉靖皇帝手书的“恭睿献皇帝之陵”圣号碑,可惜已经毁于战火。

走上明楼,俯瞰整个明显陵,如同一只玉瓶。它的整体依山布置,疏密有间,错落有致,建筑掩映于山环水抱之中,相互映衬。抬眼望去,只见小草发芽,木叶青葱,春天的气息撞进历史,焕发出新的生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明显陵几经战火破坏。明末李自成打到钟祥,明显陵几乎被烧毁殆尽,仅存部分围墙和残缺不全的石碑。民国时期,明显陵彻底荒废为农田,石像生被破坏。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明显陵才得以修复。2000年,明显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4-03-19 湖北省荆门市明显陵文化旅游景区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89937.html 1 从王陵到帝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