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令学 刘春钰 曾子衿
博物馆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化自信,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挖掘博物馆文化宝藏,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是一篇我们在新时代应当做好也必须做好的大文章,这其中博物馆讲解作为参访者了解博物馆所蕴含的深厚文化的重要方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博物馆讲解体系基本功能完备,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优化创新予以解决。
一、主要问题
(一)人工讲解方面
一是讲解员安排问题。专业讲解员人数偏少,等客上门的服务方式与参访者的需求不匹配;志愿者讲解存在讲解人员流动性较大,讲解内容体系性差、缺乏针对性,讲解水平差别较大等问题。
二是讲解内容问题。讲解内容基本符合全面、专业的要求,但相当一部分博物馆的讲解还存在讲解词单一、讲解视角过窄的现象,难以与参访者多元化的讲解需求相匹配。同时,讲解词更新迭代慢,外语讲解、方言讲解、童言讲解可选择性小,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二)电子讲解方面
一是电子讲解设备问题。传统的电子讲解设备比较单一,主要是利用语音导览器,且一般只能在博物馆的特定区域内进行语音讲解,部分电子设备对老年人和儿童不够友好,全龄化和智能化有待提高。同时,笔者调查发现,有部分博物馆的电子讲解系统存在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如,租赁的导览设备存在信号不稳定,在部分展馆内设备失灵,无法正常播报信息等情况。另外,部分博物馆里的电子讲解按钮、图标和二维码设置的位置不够人性化,使用不方便,而且播放或播报效果不理想,有的甚至成了儿童娱乐的“玩具”。
二是电子讲解内容问题。电子讲解与人工讲解在讲解内容上大致相同,相当一部分电子讲解以播放提前录制好的音频资料或者显示文字说明概要为主,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互动性,无法满足部分参访者的社交需求。电子导览讲解通常只保障和服务部分重点文物,无法对馆内文物进行全面讲解,在博物馆组织特展时,通用的电子讲解器就基本失去了作用。另外,电子讲解也同样存在讲解词更新迭代慢的问题。
二、对策建议
(一)讲专业、优内容
博物馆讲解的灵魂是专业性和文化性,一个好的讲解词是充分发挥博物馆讲解优势的前提,讲解词的要点在于内容专业、因人编写、依时而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首先是提高讲解词的内容准确性和趣味性。博物馆讲解词的编写工作应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必要时可调动群体智慧,邀请多人同时进行编写,以实现群策群力,保证准确性和专业性。编写完成后,要注意加强对讲解词的历史准确性及文化内涵的审核,可以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审查,以纠正其中出现的专业知识错误,提高讲解词质量。在撰写博物馆讲解词时,还应注重趣味性及文化性,除了单纯向参访者讲解历史文化内容,还可以在讲解词中加入一些提问,加强与参访者的互动,激发参访者兴趣的同时,又传播文物知识。在提高讲解词内容准确性和趣味性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护编写人员的文化成果,对讲解词进行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在自媒体时代,这个问题尤应重视。
其次是注意讲解词的差异化编写。讲解词内容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参访者的不同需要而有所侧重,可以根据博物馆自身的特点,参照讲解标准进行适当分类,分为大众版、专业版,科普版、小学生版、中学生版、大学生(含研究生)版等不同的讲解词。例如,在大众版的讲解词中多注意知识传授的通俗性,在小学生版的讲解词中多增加一些基础文化知识等。同时,在讲解词编写方式上也要注意因人而异,如针对儿童群体进行讲解时,讲解词的编写应注意从儿童的角度出发,采用童言童语,做到让儿童既感兴趣又能基本理解。
再次是及时更新讲解词内容。博物馆讲解词编写应突出文化宣教和传播需求,并依据时代变化和不同展览主题进行修改更新。这方面,有条件的博物馆可以探讨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编制个性化的定制讲解词。
最后,博物馆讲解词在全面体现展览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整体篇幅的把控,积极寻找博物馆文物与参访者之间的结合点,做到语言凝练、有侧重点,准确、通俗、生动兼顾;同时应注意串词的编写,使文物之间的讲解过渡自然,以达到承上启下的目的,从而缓解参访者的疲劳。
(二)增人员、强培训
有专家提出,“典藏文物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是她的灵魂,而讲解员是掌握灵魂的人”。文物主管部门和博物馆应当高度重视博物馆讲解人员不可替代的文化宣传作用。
博物馆需要结合现实情况,着力突破专业讲解人员人数过少、讲解枯燥、工作积极性低等问题。具体措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多措并举增加博物馆讲解人员。在博物馆讲解员编制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聘任部分合同制讲解人员,或者通过第三方专业公司委派或合作等方式引进讲解人员。另外可以探讨建立社会讲解员制度,对经过专业考核培训、符合要求的人员发放博物馆讲解员资质,允许其进入博物馆进行讲解。对其他人员,则要严格控制现场讲解,杜绝对博物馆文物和文化的误解、曲解,保障博物馆讲解内容的正确、准确,维持好博物馆讲解秩序。
其次是提高博物馆讲解过程的专业性和趣味性。支持讲解员加强专业知识积累和学习,引导讲解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进行讲解工作时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将其融入具体实践中。同时,要建立健全符合本馆特色的、系统的讲解员成长培训制度,结合专业职称评审制度,培养学者型的讲解专家。博物馆内部也要建立专业讲解员日常学习培训制度,通过博物馆研究专家为讲解人员培训、经验丰富的讲解员帮传带、讲解人员相互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讲解员全员学习、培训;在全国各地组织讲解员业务培训活动,鼓励讲解员参加;各地博物馆互相借鉴经验,提高博物馆讲解人员的写作能力、语言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在提高博物馆讲解趣味性方面,讲解员要注意培养“参访者”思维,根据不同参访者的关注点和需求对讲解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注意在讲解过程中辅以提问和实操环节,如对讲解过程中出现的常识问题进行设问,邀请参访者对文物进行尝试讲解等,提高参访者的互动感、参与感。
最后是提高博物馆讲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定期举办博物馆讲解员大赛或者优秀讲解员内部评选活动,评选出专业知识扎实、工作积极的讲解员,对其进行物质或者精神方面的激励,提高博物馆讲解员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同时,对表现特别优秀的聘任制或委派制、合同制讲解员给予多种形式的激励。
(三)重科技、建体系
数字赋能是博物馆顺应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2023年10月30日,国家博物馆试点上线中华文明云展,虚拟数字讲解员“艾雯雯”带领参访者云观展,并进行互动讲解,提升了参访者的观展体验。在云计算、大数据、全息投影技术日益成熟,博物馆建设线上与线下结合、实体与技术并存的环境下,应提高博物馆讲解体系的科技化水平,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开展讲解工作,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提高博物馆总体科技化水平。博物馆应当重视科技讲解方面的投入,建立博物馆讲解的科技体系,充分利用智能现代数字技术,营造更智慧的沉浸式博物馆参访体验。博物馆内部可以通过调研、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在保护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了解参访者的真实需要,还可以引导参访者通过博物馆官网、公众号等网络客户端进行讲解预约、学习相关文物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电子讲解时,也应考虑特殊群体的需求,增加面向社会弱势群体的讲解服务项目,如可以在讲解屏幕上增加手语讲解,以照顾听障人士的讲解需求等。
其次是提高电子讲解设备智能化水平。博物馆应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升级更新自助讲解设备,对讲解设备定期进行更新维护,扩大电子设备在馆内的适用范围,运用相关技术手段对电子讲解内容进行及时的替换与更新。通过VR、AR体验,互动游戏等创新展示装置,突出沉浸感,提升参访者的互动体验感。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市十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