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2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加大优质产品新供给 激活文旅消费新潜力

陕西宝鸡奋力谱写文旅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国内游客出行热情空前高涨,假期8天,陕西省宝鸡市累计接待游客598.1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2.19亿元,位居陕西省前列。按可比口径,同比2022年分别增长495.24%和561.61%,每天接待游客近75万人次,每天创造文旅消费超4亿元。“尽享人间烟火、感念国泰民安”成为宝鸡假日旅游市场的生动写照,这也是宝鸡旅游2023年文旅消费万壑奔流中的一支溪流。

宝鸡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周秦文化发祥地,也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的副中心城市。近年来,宝鸡市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以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需求为目标,不断丰富优质产品供给,提升文化和旅游服务质量,持续激活文旅消费潜力,助力宝鸡“文化强市 旅游名市”建设。

聚焦高品质产品供给

满足群众消费新需求

丰富文化产品供给。着眼新时代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宝鸡累计投资70多亿元,新建市文化艺术中心、宝鸡大剧院等公共文化地标,建成各类文化场馆、主题公园2000余个;创新建设数字图书馆、城市书房等智慧文化空间100余个,全面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持续深化“市级有品牌、县县有剧目、一县一精品”工程,累计创排原创剧目50余部,创作优秀剧本50余个,《青铜》《面皮》等多部剧目获省文华奖、群星奖,4个剧本获“戏剧中国”作品奖。每年开展“秦腔周周唱”“纳凉晚会”等特色惠民文化活动2000余场次。坚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凤翔泥塑、社火脸谱绘制技艺表演等登上央视一套综合频道,2家非遗工坊入选“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提升旅游产品质量。按照“总量相对稳定,质量稳步上升”的思路,深入推进高A级旅游景区创建,形成了以2家5A级景区为统领,19家4A级景区为支撑,30余家3A级、2A级景区为基础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发展大格局。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4个,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个,度假区数量和等级居全省第一。强化“5G+VR、AR”等新技术应用,重点支持打造了一批体验式、沉浸式应用示范场景,《大秦关山》《凤飞羌舞》等景区演艺常态化演出,眉县六艺馆四折幕、长乐塬“西迁记陈仓往事”实景游戏等一批互动式、沉浸式旅游产品投入运营,游景区、看演艺、品文化引领文旅消费新热点。

加快文旅商体融合。宝鸡市把文旅商体融合发展列入“十四五”规划“十项重点任务”之一,以文塑旅、以旅兴商、商体联动焕发出勃勃生机。2023年,3场全程、半程马拉松赛相继举办,吸引全国各地超3.5万名跑友参加。市青铜器博物院、凤县博物馆等21家单位先后被评为省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暑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接待来自北京、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研学团队42个、2900多人。“宝鸡红色工业之旅”“登秦岭太白主峰·游渭河百里画廊”等10余条旅游线路入选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发布的精品主题线路,“旅游+扶贫”宝鸡模式在全国予以推广,以文旅商体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支撑带动作用。

聚焦高质量项目发展

打造文旅产业新格局

突出政策引领。宝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事业发展,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宝鸡市“十四五”建设区域旅游休闲度假中心规划》《宝鸡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等政策,特别是2023年以来,明确“突破都市旅游、推进全域旅游、健全支撑体系”三方面21项举措,印发了《宝鸡市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暂行)》,出台26条奖励扶持政策,每年拿出1亿元支持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宝鸡城市核心竞争力。2023年上半年,落实奖补资金2500余万元,对全域旅游示范区、高A级旅游景区、旅游商品企业等进行高额奖励,以大投入推动大发展,以大发展促进大产业。

强化项目支撑。坚持“项目产业化、产业项目化”,用项目建设筑牢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根基。制定《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实施意见》等文件,结合发展实际,谋划“十四五”项目263个,2022年全市共谋划1000万元以上文化和旅游建设项目92个,包装招商引资项目51个,到位资金30亿元,2个专项债项目获批。2023年,累计实施重点文旅项目141个,截至当年三季度,开工103个,完工14个,完成年度投资97.1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4.35%。包装招商引资项目45个,在2023年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宝鸡与北京中崛时代控股集团等签订12个文产项目,引资67.6亿元。

创新示范带动。加快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截至目前,7个县区已创建成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效在全省位居前列。创新组建了宝鸡文旅集团,积极拓展在重大活动策划、资源资产盘活运营等领域功能。紧跟演艺市场需求,众多知名歌手演唱会在宝鸡举办,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深度挖掘西府美食特色,举办“一县一桌特色美食”技能大赛暨“宝鸡名小吃”评选等美食大赛,连续10年举办宝鸡(青岛)音乐美食节,尤其是2023年的“西凤酒之夜、宝钛之夜”等7个主题之夜燃爆全城,参与人数突破100万人次,网络点击量超1000万次,带动餐饮消费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拉动消费超10亿元。

聚焦营销推广思路创新

塑造文旅品牌新形象

深化主题活动宣传。把优质特色文旅活动,作为宝鸡对外形象展示、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市财政每年列支文化和旅游宣传营销经费2000万元,各县区每年投入宣传营销经费不少于500万元,按照“政府主导、市县协同、企业参与”的思路,以“看中国·来宝鸡”城市整体形象宣传语为统领,以宝鸡市文化和旅游节庆为载体,每年精心策划“春、夏、秋、冬”文化和旅游季、发现宝鸡之旅等特色主题活动120余项。累计举办了纪念张载千年诞辰、丝绸之路高铁城市旅游合作大会、“生态中国”山水旅游高质量发展对话等大型文旅节会1000余场次,“看中国·来宝鸡”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打造文旅营销矩阵。创新打造“大媒体、大平台、大渠道”宣传推介体系,加大在国家级、省级重点媒体的宣传力度,与国内知名旅游平台和影响力较大的旅游达人、公众号合作,形成线上线下多渠道联动宣传模式,针对不同游客群体,推出更多更具魅力的“网红打卡地”和“流量引爆点”,努力变线上“流量”为线下“留量”和消费“增量”,累计发布网红打卡、游玩攻略、自驾路书等图文宣传内容5000余篇条,点击量上亿人次,努力打造宝鸡文旅IP,燃爆网络平台。

构建区域合作联盟。按照“抱团发展、开放协作、互利共赢”理念,不断深化与联盟城市合作。加强文化交流活动与旅游宣传推介方式与内容的融合整合,每年参加丝博会、旅博会等博览展会,赴客源地开展专场推介交流活动不少于5次。针对以西安为主的省内市场,不断优化“引客入宝”的政策措施,加快西宝一体化大旅游圈建设,针对省外市场,按照毗邻省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高铁沿线城市、一线发达地区4个层次,提升营销推介精准度,努力提高域外客源规模和“含金量”,先后承办中省大型文化和旅游主题活动30余场,策划举办文艺作品全国巡展、旅行商走近宝鸡等大型活动100余场,让“看中国 来宝鸡”城市品牌辐射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

聚焦夯实文旅发展支撑

健全文旅保障新体系

坚持高位推动。积极构建党委高位推动、人大监督落实、政府具体实施、政协参与配合的工作领导机制,研究解决了一批文化和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撬动作用,出台了《宝鸡市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暂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奖补措施》《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发展财税金融政策措施》等政策,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实施科学监管。筑牢安全生产底线,把“三管三必须”要求落实在行业管理全过程,夯实行业监管、属地管理、企业主体“三个责任”,全面提高文旅领域安全工作整体水平。以净化文旅市场环境、促进文旅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为目标,开展清浊、扫黑除恶、违规倒卖售卖景区门票等专项整治,查出整改隐性变异、扭曲历史、涉黄涉黑等问题100余个,排查整改哄抬物价、误导消费、欺诈游客等违法问题318个,树立了宝鸡文旅良好形象。夯实生态保护责任,累计拆除关闭秦岭区域农家乐32家、引导退出218家,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优化服务效能。以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为重点,组建了市县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巡回法庭、旅游纠纷仲裁中心和旅游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综合管理服务机构,旅游服务机制体制不断健全。实施“公共设施提升、智慧旅游提升、管理水平提升”三大提升行动,新建基层旅游服务中心17处、游客集散中心12处、自驾车旅居车营地19处,评选出了首批“宝鸡十佳户外露营基地”,主要景区旅游公交线网均已建成,新改扩建旅游厕所500余座,多次获评文明旅游城市。深化“一部手机游宝鸡”项目建设,实现了4A级以上景区电子地图、语音导览等智慧化服务。持续优化文旅领域营商环境,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到100%、网办深度Ⅲ级事项占比达到100%,均超过省市规定要求。

(文图由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2024-01-12 加大优质产品新供给 激活文旅消费新潜力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86880.html 1 陕西宝鸡奋力谱写文旅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