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9日
第06版:旅游报06版

绩溪北站

徽风古韵在龙川

本版插画 芝芝

□ 刘宏江

皖南的古城邑、古村落,我去过不少,但总不知餍足。那深藏于绿水青山之间的徽派古民居,那最能体现徽派建筑特色的青砖、黛瓦、马头墙,那一座座高大威严的古祠堂、古牌坊,还有那精美绝伦的徽州砖、木、石“三雕”,无不留下古徽文化的深深烙痕。自然之美和人文胜迹交相辉映的徽州,如同一幅立体的水墨画,又像一册典藏的线装书,对我这个外来者,永远有着无法抗拒的诱惑力。

如今,越来越便捷的交通条件,满足了我一场又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的初冬时节,我再次踏入山温水软的徽州,直奔距离绩溪县城约十公里的龙川古村而来。

前望龙须山,后倚凤头山,龙溪河一溪如练,穿村而过,至村头,汇入水流湍湍的登源河。若从远处、高处俯瞰,山水环伺的龙川古村,就像一艘浮在水上的龙船。龙川独特的山川地势,加之“船形村”的巧妙布局,恰恰印证了古徽州人得水为上、注重生态环境的建村理念。

龙川的建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东晋咸康年间,迄今已有1600多年。在这里,大量明清古建筑依然保存完好,历史的痕迹随处可见,文脉一直延续不断。龙川胡姓先民是徽州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典范,这在村庄选址布局和水的利用方面,得到了最直接、最充分的体现。他们或在朝为官,或外出经商打拼,贾儒并举,多有建树。徽商把从外面挣来的大把银子带回家乡,用于建宅第,修祠堂,架桥铺路,办学育人。他们这份不凡的业绩,既光宗耀祖,又激励后人。所以,胡氏宗族历来人才辈出,凤舞龙翔,其中不乏令人景仰的国之栋梁。仅明清两朝,这座仅千余口人的村落,就先后出了十多位进士,可谓“邑小士多”。

作为延续千年、兴旺发达的大户望族,龙川胡氏在皖南的青山绿水间,留下了龙川古村这一处丰厚的文化遗存,留下了几多先贤名士的风流故事,留下了一串串清晰可寻的历史印迹。

行走龙川,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古民居、高大巍峨的石牌坊、麻石铺就的水街,还有龙溪河上那一座座被称作“官桥”的石板桥、木板桥。跟随导游的脚步,我先后参观了明代兵部尚书、抗倭英雄胡宗宪故居,“一坊两主”奕世尚书坊,著名徽商胡炳衡故宅,思祖敬宗的乡贤祠和位于凤街上的澄心堂宣纸作坊。穿街过巷,一路观光,我切身感受到龙川的深沉文脉和浓郁古风。

对大多数游客来说,古村最精华、最吸引眼球的,还是胡氏宗祠。这是一座有着400多年历史、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明代古祠。祠堂坐落于龙溪河畔,坐北朝南,三进七开间,由照壁、泮池、露台、天井、廊庑、正厅、厢房、寝楼、副祠等组成。在建筑手法上,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显出祠堂的方正威仪和大气雄浑。胡氏宗祠历史悠久、规模恢宏,最能体现徽派建筑艺术的独特风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氏宗祠内,有采用圆雕、镂雕、透雕、深浮雕、浅浮雕等多种雕刻技法的木雕作品600多件。这些木雕以龙凤呈祥、历史掌故、山水花鸟等为立意构图,数量众多、工艺精湛、保存完好,让胡氏宗祠俨然成为一座“木雕艺术博物馆”。

宗祠正厅两侧,各伫立十扇高达丈余的落地窗。每扇窗上部有镂空花格,下部门裙板上雕刻花草、虫鱼、鸟兽,栩栩如生。特别让人欣赏的,是那20幅以荷花为主体图案、千姿百态、生动逼真的“满堂荷(和)气”,体现了徽州木雕独特的审美价值。其中一组四幅荷花图,依次寓意为“和谐、和美、和顺、和鸣”,不仅很好地体现出胡氏宗族家学之渊源,反映了古徽州人高洁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胡氏先民对文明乡风、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组精美木雕,都具有极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艺术品位,是徽州木雕中无与伦比的经典之作,令人叹为观止。

胡氏宗祠是古徽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集中体现,也是古代徽州工匠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海内十分宝,徽商藏三分。”我想,当初胡氏先人不惜重金,大兴土木,精雕细镂,实施这么一项浩繁复杂的建筑工程时,绝不仅仅是炫耀家族富可敌国的资产,更重要的,是为了虔诚地供奉先祖,警醒后人。当然,这样经典的建筑艺术,也为徽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走出胡氏宗祠,漫步于龙川蜿蜒悠长的水街。冬日暖阳下,波光水影里,街巷内的行人从容而安详,透着一种与世无争的和谐之美。伫立于龙溪河古桥之上,放眼远处,隐隐的一脉青山,纯美的田园风光,让我仿佛置身一处世外桃源。

聚风水之气,得天地之灵。龙川古村的先民,在江南这片锦绣土地上,创造出光彩熠熠、传之后世的文化,也让我们这些游客流连忘返,慨叹不已。

2024-01-09 绩溪北站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86805.html 1 徽风古韵在龙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