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鹏敏
安徽黟县有个陶村,是田园诗派开创者陶渊明后裔的迁居之地。陶氏后裔陶庚四曾长居陶村,村中至今仍保留着大量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存,如陶氏祖茔、陶氏宗祠、陶家池塘、陶岭古驿道、《陶氏宗谱》等。
走进陶村,迎面而来的是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牌坊。高高的台阶之上,高耸的牌坊上方正中写着“守拙园”三字。古朴精美的石雕、古色古香的建筑,让远道而来的我们顷刻甩掉城市的喧嚣,走进田园文化之中。
“守拙园”之名,来自陶渊明的诗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它提醒着我们,做人做事要守拙,守住心中最初的那份纯真和本我。穿过牌坊沿阶而上是古民居门楼,屋侧有屏风,刻着《桃花源记》全文。此情此景,再读此文,别有一番思绪上心头。
往前走,是一方古墙,墙上绿植肆意生长。跨过小小的门洞,顿觉豁然开朗,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圆形池塘。清澈的池水,碧蓝的天空,微微浮动的云朵,宛若走进了天空之境。后人将此塘取名为“故渊”,出自陶渊明的诗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水天一色的故渊仿佛在告诉游人,这里有历史的厚重,有文化的清香,有自然的绝美之景,更有一个让我们心灵宁静、放松自我的角落。
池塘靠村的一边是一个古建筑连廊,连廊下是一道道圆形拱门。远远望去,数十道拱门排列成环,就像一个时空隧道。同行的孩子们欢快地奔跑在各个门洞之间,笑声清脆。那一刻,我不禁想,来来往往的游客,居住于此的村民,大家留在这里的笑声,是否能够穿越时空,回到动荡的东晋末年,告诉那个独守自我的田园诗人,你的守正不阿没有白费,千百年后的人们依然记得。
连廊的另一侧是文化广场,古人在此搭台唱戏,今日我们依旧在此怡然自乐。广场内侧是一面墙,名为“弯腰墙”,墙上有许多书法家的题字石刻。驻足细看,石刻上的很多字我都不认识。据村民讲,“弯腰墙”是为谦虚,很少有游客能胸有成竹地认出墙上全部的字。环顾小村,我觉得,“弯腰墙”也是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之骨气的致敬。
小村中间是一座小山,山上矗立着一座六角塔,名为“忘言木塔”,取自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依塔远望,山中种种美好、山外萦绕心头的烦恼,此刻都随晚风吹散,心中只留一片纯净澄澈。
漫步小山狭径,天边夕阳渐落,山鸟随意飞翔,鸣叫之声断断续续,不由得想起陶渊明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何其有幸,跨越千年时光,我竟也在此感受到归隐之乐。日落之前,缓步于青山脚下,小溪之畔,不时邂逅几株野菊,此时又会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
旅程很短,人生却长。回归工作,仍会有案牍劳形、丝竹乱耳,但陶村之行,或许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偶尔想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致远,学习“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处事之法,在心中守拙,在记忆里留一份画里乡村、泼墨山水的黟县烟雨江南图。
返程时,在新建的高铁黟县东站入口看到一副对联:“神驰秦汉,两千年文化古县,桃源意境;身回明清,九百里风物长卷,画里乡村。”挥一挥手,告别黟县这座建于秦始皇时期的小城,告别陶村这个文化和自然齐美的小村,让它们在记忆里留下片片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