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5日
第07版:旅游报07版

横江三百丈

□ 刘友洪

通济堰始建于西汉,是岷江中游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大型水利工程。通济堰渠首位于成都市新津区南河、西河、金马河交汇处,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的活动坝。通济堰灌区目前是都江堰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向成都、眉山两市四县区提供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灌溉面积52万亩,惠及人口百万。2022年,通济堰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滔滔岷江,沃野千里。自都江堰宝瓶口一分为二后,一支流经成都,滋养了一座千年古城。另一支则顺着金马河南下,经温江、双流,在新津城南与南河、西河汇流,再匀出一小支来,形成一道千年古堰——通济堰。

据《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史分册》载:“西汉景帝时,蜀郡守文翁在岷江流域筑湔堰,在武阳县(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引岷江水筑大堰,开六水门灌溉。”“大堰”自唐代正式定名为“通济堰”,含通达四方、兼济天下之意。

当2000多年前那一股清泉源源不断地流进田间地头,天府之国这片肥沃的土地,就有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水利保障。

尔后,经过唐代扩建、宋代扩修、元代整治、明代修复、清代改造、民国助修,通济堰的生命得以延续。20世纪50年代和21世纪初,当地先后两次投入巨资,对通济堰进行了拓展改造。目前,通济堰灌溉系统由一座渠首、3条干渠、65条支渠、291条斗渠及若干农渠组成,浇灌着成都、眉山的52万亩良田,为灌区上百家企业提供生产用水,为城镇、河流和湿地提供生态补水,受益人口逾百万。

如今,站在岷江之滨的宝资山森林公园向南望去,但见一条蛟龙横卧岷江右岸,将奔腾而来的河流揽入怀抱。河水顺着龙尾的方向,打着旋儿涌入通济堰,然后时隐时现,向南蜿蜒而去。我真佩服古蜀先民的智慧,将渠首选址在三江汇流处。南河正好在此处拐了个弯,经测量,此弯道的角度为137.5度,这个角度在水利学上被称为“黄金角”。古人因势利导,紧贴拐弯的黄金分割处开凿堰道,利用弯道环流的力量,顺势引河水入堰。同时取水口正好位于南河与岷江江口的凹处,泥沙不易淤积。修觉山下的坚硬红岩,则抵挡了河水的经年冲刷,有效解决了凹岸冲刷问题。

其实,曾经的通济堰是“垒石为坝,有坝引水”的活动坝,直至20世纪50年代才改建为固定坝。可以说,通济堰的引水坝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活字典”。其做法是,每年春灌前,工匠们利用当地丰富的竹子编制长条形竹笼,竹笼里填满鹅卵石,用来筑坝,拦河引水。由于汛期竹笼坝会被洪水冲毁,故称“活动坝”。在当时的经济、社会、技术条件下,采取这种就地取材、方便易行、节约费用的做法,是古蜀先民的智慧之选。

古人的智慧绝不仅限于此。在因地制宜维护整治,分工负责开展水政管理,贴近百姓采取分水量水等方面,先民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为通济堰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就拿“堰长制”来说吧。据清嘉庆年间《眉州属志》载,清代通济堰全堰设堰长10人,其中眉山4人、彭山4人、新津2人。堰长承担渠首岁修、工费夫役征集和用水管理等事宜,类似今天的“河(湖)长制”。

通济堰的主要灌区——眉山,孕育了“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等历史文化名人,成就了“中国泡菜之乡”“中国优质稻米之乡”“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等荣誉。真是“一方好水养育一方人”呀。

如今,眉山依托通济堰,在成乐高速公路两侧,集中连片打造高标准农田,设立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这片区域,已经成为“天府粮仓”的重点地区,成为现代、科技、高效、生态农业的示范和标杆。

历朝历代的善政者,都十分重视通济堰,并留下大量咏之诵之的诗文。陆游巡视通济堰后,写下《十二月十一日视筑堤》,其中有句:

西山大竹织万笼,

船舸载石来亡穷。

横陈屹立相叠重,

置力尤在水庙东。

宋孝宗时期眉州知州晁公溯对通济堰更是情有独钟,曾整修通济堰并留诗多首,其《视通济堰二首》云:

野树皆绿叶,清江初白苹。

偶来无筮日,小出当行春。

人颂勾龙社,恩沾佩犊民。

横江三百丈,遥见石嶙峋。

沿着通济堰一路徜徉,清清渠水,奔流不息,它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所经之处,有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有起起伏伏的丘陵山冈。渠堰两旁是葱茏的庄稼、挺拔的树木以及挂满果子的柑橘,还有迷人的村镇、古朴的民宿。春看播种插秧,夏看白鹭成行,秋看丰收景象,冬看田园风光。一年四季,时时可观。一路灿烂,美景相伴。

2023-12-05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84437.html 1 横江三百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