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5日
第05版:旅游报05版

串荡连塘

□ 盛家飞

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位于安徽省舒城县境内,最早创建于西汉,利用湿地形态,“串荡成渠,连塘为蓄”,2000多年来发挥着重要的灌溉、防洪、防旱作用,目前灌溉农田达20万亩。2023年,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前不久,欣闻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作为今年新入职的水利人,我带着疑问和好奇,迈开了探索七门堰的步伐。

七门堰位于安徽省舒城县干汊河镇七门堰村,距县城20公里。顺着杭埠河,踏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便来到古七门堰遗址处。登上一座满是栏杆的高台,高台旁是一条悠长的水渠,七门堰就在水渠中央。

七门堰是杭埠河中段的引水灌溉工程,创建于西汉初年,由汉高祖刘邦之侄、“羹颉侯”刘信始建。史载,刘信视“舒城水源出于西山之峻岭,势若建瓴”,乃于“七门岭下,阻河筑堰,曰七门”。而后又于七门岭之东修筑了乌羊、槽牍两堰,合称“七门三堰”。这里山明水秀,景色宜人,“三堰余泽”被誉为“龙舒八景”之一。

站在高台俯瞰,七门堰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感。闸墩由青灰色的石头垒砌而成,在中墩位置的侧面,刻着“七门堰”字样。近距离观察,石头上的雕琢痕迹依旧清晰可见。用手触摸凹凸有致的石块,仿佛走进汉代水利工程的兴修现场。

继刘信始建后,七门堰又屡经修缮。东汉末年,扬州刺史刘馥“守淮南,大开稻田”,成为刘信治水事业的接班人。当时,七门堰年久失修,刘馥“循汉羹颉侯故迹”,“修筑断龙舒水,灌田千五百顷”。到了明宣德年间,县令刘显再次整修、疏浚七门堰,同时扩大了灌溉面积,制定了用水办法和管理制度,人民世受其利。巧合的是,刘信、刘馥、刘显三人均姓刘,人们遂尊称其为“刘氏三公”,并于七门堰口建“三刘祠”,刻石立碑,记其功德。

七门堰所在的舒城县位于大别山东麓,地处江淮分水过渡带,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复杂的地形地貌,让舒城呈现山区易发山洪、岗丘地区易生旱灾的特点。特殊的地形结构,也决定了七门堰调蓄灌溉工程与众不同的结构形式。古人在缺乏技术手段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湿地形态,将取水枢纽修建在河流由山谷进入平原的“谷口”地段。此处河床由窄变宽,坡度由陡变缓,在此设置取水枢纽,不仅便于因势利导控制水流,而且方便施工。同时,七门堰的灌溉渠线规划充分利用地形条件,沿一定的等高线进行布置,保持了适当的输水底坡,“串荡成渠,连塘为蓄”,把上万个塘荡连在一起,实现了工程之间的有机配合,从而形成一个自流灌溉网。暴雨时期,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可储存过量的降水,减弱洪水对下游的危害。待到旱季需水时,又可开闸灌溉,形成海绵型生态调蓄灌溉系统,从而调蓄洪峰、涵养水源,实现旱涝保收。

到了现代,七门堰的修复和完善工作并没有停止。据《舒城县水利志》记载,从1951年开始,当地便对七门堰进行勘察设计。1967年,七门堰灌区与杭北干渠沟通合并为杭埠河灌区,后又与淠史杭灌区融为一体。如今,淠史杭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已达1000多万亩,在灌溉、防洪、防旱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3-12-05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84428.html 1 串荡连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