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1日
第08版:旅游报08版

浙江绍兴:在传承发展中盘活非遗资源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美丽丰富的民间传说、越韵流芳的戏剧曲艺、匠心独运的传统技艺、姿态鲜明的传统美术、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孕育,传承久远。

今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也是绍兴市系统启动非遗保护工作20周年。20年来,绍兴非遗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夯实保护体系、搭建传承载体、完善服务阵地、加强传播弘扬,走出了传承发展的广阔天地,谱写了创新服务的时代新篇。

自2016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评估指标数据(2016年度)》公布以来,绍兴市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始终名列前三位,绍兴市本级、柯桥区、诸暨市、上虞区等地非遗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嵊州竹编非遗工坊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嵊州市入选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名单,嵊州、诸暨、上虞三地入选浙江省“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地区名单。

展非遗聚人气 第九届绍兴非遗集市热闹开市

11月17日,由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各区、县(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承办的“‘八八战略’二十载非遗保护放光彩——第九届绍兴非遗集市”在迎恩门风情水街迎恩天地广场热闹开市。

绍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如兴,绍兴市副市长陈伟军,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胡华良,绍兴市越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萍,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葛建民等参加开市活动并参观集市。该活动旨在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文化强国重要指示,特别是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奋力推进全市非遗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启动仪式上,葛建民介绍了第九届绍兴非遗集市九大精品活动及亮点特色。吴萍为7家首批绍兴非遗曲艺书场授牌。陈伟军为全市首批非遗工坊授牌。胡华良为10家第二批绍兴非遗形象门店授牌。《绍兴市非遗形象门店手绘地图》于现场发布。丁如兴宣布第九届绍兴非遗集市开市。

绍兴是著名的戏曲之乡。本次活动还特邀绍兴莲花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倪齐全、绍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建杨、越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飞,为现场市民与游客带来精彩的表演,充分展现了绍兴地方戏剧曲艺的魅力。

本届绍兴非遗集市为期三天两晚,精选全市100余项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展示,囊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启动仪式、展示展销、戏曲展演、讲故事比赛、民俗踩街、教学体验、主题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为市民和游客呈现一场可逛、可赏、可尝、可体验的非遗盛宴。

活动期间,第十二届绍兴师爷讲故事比赛、记·艺永存——绍兴地方戏剧曲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专场在主舞台举办,促进绍兴民间文学活态传承,绍兴传统戏剧、曲艺薪火相传;嵊州吹打、狴犴龙舞、赵家拳棒、大头荷等8支非遗民俗队伍也将分时段踩街展演,营造丰富多彩、欢乐祥和的集市氛围。

作为绍兴非遗保护的年度盛会,第九届绍兴非遗集市集中展示了近年来绍兴非遗保护成果,通过丰富集市内容、创新展陈形式、注重丰富百姓体验等方式,有效拓展了社会参与共享途径,加强了全市非遗传承人群交流互鉴。举办绍兴非遗集市,对于提高非遗可见度、营造非遗保护的浓郁社会氛围、不断深化非遗保护成效有着重要意义,更是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激发古城文商旅活力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持续推进绍兴市非遗保护工作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保护体系

回顾绍兴非遗保护工作的20年,是稳中求进、稳步提升的20年。20年间,绍兴非遗传承保护利用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形成了融古通今、启迪未来、传承创新发展的文化现象。

2003年,绍兴非遗传承大幕开启。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绍兴黄酒酿制技艺、大禹祭典、梁祝传说、西施传说、嵊州吹打等10个项目入选,绍兴非遗一跃成名,全国瞩目。同年,绍兴便成立了“绍兴市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市县两级陆续设立了非遗保护中心,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增设独立的非遗处(科)或合署的处室(科室),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给予相应财政经费保障。

绍兴非遗保护机制和制度不断健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围绕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绍兴陆续出台了认定与管理办法、代表性传承人补助办法等制度,成立了市县两级非遗保护专家库,出台了许多专题性制度,比如绍兴市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绍剧振兴计划及《绍兴市黄酒保护条例》《非遗研学游认定要求》等。2023年,又启动了《绍兴市越剧传承保护条例》立法工作。

经过20年的发展,绍兴已经形成了以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单位、传承基地等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截至目前,绍兴共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7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61项,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约650项。共有21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4人入选浙江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65人成为绍兴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约500人。

绍兴市目前已认定了生产性、教学性、展示性等各类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84家,认定非遗主题小镇和民俗文化村等绍兴市非遗旅游景区19家,认定15家乡村非遗体验基地,认定20家绍兴市非遗研学游基地,建设认定47家市级非遗工坊,建设完成非遗客厅2家、非遗形象门店20家。

此外,绍兴还积极申报相关省级传承基地或载体,包括省级宣传展示基地4家、省级非遗工坊9家、省级生产性保护基地14家、省级传承教学基地9家、省级非遗旅游景区9家、省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4家、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8个等。

奏响文旅强音 谱写非遗新篇章

近年来,绍兴市多措并举,通过培养非遗人才、提升非遗技艺、丰富非遗产品、做强非遗品牌、拓展非遗市场等方式,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今,丰富多彩的非遗已逐渐融入绍兴百姓生活与城市韵味,与这座千年古城相映生辉。

“绍兴有戏——非遗兴乡大巡游”活动,在全市各地同步举行,成为绍兴非遗展示的大平台。“绍兴非遗集市”融合非遗项目展示展销、互动体验、戏曲展演等内容,成为展示非遗保护成果、激发古城消费活力的重要窗口。策划培育“祝福·绍兴古城过大年”文旅IP,从鲁迅先生笔下的“绍兴祝福”转化为绍兴年俗。推动创建“绍兴非遗客厅”,集合了全市30余项非遗资源,是绍兴优秀非遗资源的对外展示窗口和服务阵地。

在传统戏曲、曲艺的保护工作中,绍兴也走出了一条阶梯式培养曲艺新传人及社会化传播的路径。从最初的开办普及培训班、传习班到“把根留住”曲艺团队的建设、复排创排精品曲目、演出与辅导并举、曲艺书场建设等,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曲艺传承生态。同时,还积极培育扶持闲园书场、稽山书场、越州书苑、女儿红书场等民间书场,成为浙江省曲艺保护的模板。

搭建非遗惠民服务平台,办好“水乡戏台周周演”“越韵雅集”“绍兴师爷讲故事”“非遗手工技艺体验课”“非遗四进”等展演展示活动,让非遗惠民活动深入人心。

胡华良表示,经过20年岁月的洗礼,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已经达到一个新高度,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未来,绍兴非遗保护工作将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对全市非遗项目开展整体性保护,对省级及以上非遗项目实施“八个一”保护措施。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旅融合为契机,实施“美丽非遗乡村行动”计划和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建设一批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主题小镇、非遗文化村、非遗文化街区、非遗工坊、大师工作室、非遗体验点。

胡华良表示,绍兴将进一步深化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以“文旅融合”“历史文化名城”“美丽乡村”建设等为融入点,主动服务大局,推动“非遗+”为主题的活动,呈现非遗的文化价值,体现非遗的担当。

2023-11-21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84128.html 1 浙江绍兴:在传承发展中盘活非遗资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