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佳 张 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海军部队视察调研,强调海洋文化、海洋权益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海防文化是特色海洋文化之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军事、教育、经济和社会价值。加快推进海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有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转变海洋旅游发展方式,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厚植国防文化根基。
一、我国海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历程
我国海防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走过了由浅入深的四个阶段。
2000年之前,海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依托沿海城市、岛屿中的卫城、所城、舰艇等文物及遗址,政府主导下的旅游开发青睐于原真性强、完整性高、投资额少的文物和遗址,形成了秦皇岛市山海关、威海市刘公岛、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青岛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等海防文旅景区。
2001-2012年,海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处于势能累积阶段。沿海地区政府部门重视小型、孤立的炮台、烽堠等文物及遗址保护,通过积极申报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开发了天津大沽口炮台、广东鸦片战争博物馆等文旅景区,但整体上海防文化挖掘深度与阐释力度不足,文旅融合程度显著滞后于古都、古镇与古村落,业态相对贫乏,文旅消费动力不足。
2013-2017年,海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处于提质增速阶段。海防文化挖掘力度加强,出版了《中国海洋文化丛书》,分为《山东卷》《浙江卷》《福建卷》《广东卷》等14卷,全面阐述了我国海防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历程。海防遗址遗迹也得到系统普查与研究,已出版发行《广东明清海防遗存调查与研究》《上海市明清海防遗址》《青岛明清海防遗存调查研究》等书籍。同时,海防文化理念、文化元素、文化符号嵌入旅游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的全过程,例如,2016年福建平潭推出的《平潭映象》旅游演艺项目,就融合了海丝文化、南岛语族图腾文化、史前文化壳丘头遗址的文化元素、海防特色民俗藤牌操等。
2018年至今,海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进入深度融合阶段。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文旅业态更加多元,海防史迹文化遗产游径(东莞虎门炮台游径、广州虎门炮台游径)、海防研学教育、海防休闲体育等业态纷纷涌现。同时,资本、科技、创意等要素对海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赋能作用越来越强。例如,河北山海关的《观·山海》长城情境光影秀依托长城和“山”“海”“关”的独特资源优势,采用多媒体技术、光影科技,使情、景、人、秀合一。
二、我国海防文化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
目前,我国海防文化旅游产品主要包括遗址遗迹类、博物馆类、主题公园类、数字文旅综合类四种。
海防遗址遗迹类产品开发以政府为主导,在保护遗址遗迹基础上适度开发以确保原真性。如厦门胡里山炮台,一是成立胡里山炮台保护中心,启动文保规划(修编)工作,修缮炮台文物群,完成文物档案分类整理,出版《厦门胡里山炮台与厦门海防要塞》《胡里山炮台古垒春秋》系列丛书等。二是综合开发旅游展演、影院、博物馆等产品以满足游客旅游体验需求,打造了克虏伯大炮和红夷火炮操演两个核心产品,以及高仿真机器人硅像馆、4D影院、幻影成像剧场和克虏伯大炮装配及发射演示厅,通过新、奇、特的“历史再现”工程,让固态的历史鲜活起来。三是开发特色活动以形成品牌资产优势,推出“迎接新年第一缕阳光”“听见大海的声音”“胡里山炮台文化旅游市集”三大品牌特色活动。
此类产品资源依赖性强,数量多,但集聚效应不强,且受制于遗址保护,活化利用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海防博物馆类产品开发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投资建设,博物馆通过对海防文化的内容生产和时空叙事,体现海防历史溯源、海防科学研究、海防教育推广等方面的价值与功能。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主要包括室内主场馆、陆上装备展区、海上舰艇展区三大展区,视觉空间上由陆地向海洋延展,营造更多样化和丰富的景观。室内主场馆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时间段,呈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作战、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陆上装备展区主要展示ZTD-05式两栖装甲突击车、ZBD-86式步兵战车、63A式水陆坦克等陆战装备;海上舰艇区展陈了长江舰、鞍山舰、长征1号核潜艇等。
此类产品数量多,但陈列形式较为单一、故事线不够突出,且数字化利用程度较低、产品迭代速度较慢,无法及时、准确把握游客需求变化。同时,由于博物馆的公共产品属性,大部分博物馆消费场景不足,旅游消费业态不够丰富。
海防主题公园类产品开发由资本介入,以市场为主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层次活动设置方式,是集娱乐活动、休闲要素等于一体的现代旅游景区。如天津滨海航母主题公园,它以原苏联海军基辅号航空母舰为主体,是集航母观光、武备展示、主题演出、会务会展、拓展训练、国防教育、娱乐休闲、影视拍摄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军事主题公园。根据游客需求,天津滨海航母主题公园积极对产品进行提质增效,增加了护卫艇巡航、飞车飘逸、动力三角翼飞行等特色项目,提供海陆空全方位领略航母的独特体验;引入“焰遇航母”夜场焰火表演秀,满足游客对高品质演艺项目的期待;升级配套项目,新增“航母美食街”、大排档等特色小吃、美食,满足多样化就餐需求。
此类产品寓教于乐,体验性强,产品迭代速度快,消费水平高,但数量偏少且规模偏小,尚未形成具有强大产业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
海防数字文旅综合类产品开发由资本介入、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依托地方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创意、科技创新、IP护航,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综合项目,让文化鲜活生动起来。例如,深圳大鹏所城是国内现存最完好的明清海防卫所遗存之一,2017年华侨城集团获得旅游区综合经营管理权后采取了四项举措:一是详细摸排与分类定级大鹏新区海防配套设施、相关遗迹,强化对非遗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历史事件电子建档。二是大力打造海防文化IP,以国家5A级景区标准规划大鹏海防文化遗产整体风貌,积极协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海防遗址文化公园、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三是推出《南海风云》光影秀、方知书院、北门文创中心商店等项目,营造“大鹏所城十字街”文化空间。四是使用VR、AR等设备,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大鹏所城的风貌和文化,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此类产品开发在科学规划下进行,质量较高,市场导向突出,但如果太过注重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而忽视内容生产的灵魂作用,则难以使游客沉浸于旅游场景并产生共鸣,且因其投资高,回报周期长,数量较少。
三、我国海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海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潜力和空间还有待拓展。第一,缺乏全国范围内分区、分类、分级的系统资源普查,仅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厦门市、泉州市、青岛市等沿海省份及城市对海防遗址进行了系统普查,但分类标准尚不统一,且仍以物质遗产为主、聚焦于明清时期,对海防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当代海防文化资源的普查较少。第二,海防文化资源存在孤岛化、破碎化、边缘化等问题,缺乏对资源的有效系统整合,未同当地的整体优势相结合,使得海防文化资源的“线”被切断、“面”被打散,导致海防文化景观的旅游吸引力不强,游客的文化感知不连续、不完整。第三,目前海防文旅产品大多是遗址类、博物馆类,同质化现象较严重,缺乏个性和创意,科技赋能较弱,因此海防文旅产品的级别、品位不高。第四,对需求端重视程度不足,未有效把握游客的消费特点和消费模式,消费水平不高。目前,“微旅游”“沉浸式”“一站式”“云旅游”需求强烈,游客对海防文旅产品的需求不再满足于观赏性,而是求新、求异、求内涵、求趣味、求品位、求回味。
针对以上问题,促进海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摸清家底。协同推进资源普查工作,加快全国范围内海防文化资源的分区、分类、分级普查,建设权威、开放、共享的海防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库,并加强对普查成果的挖掘阐释,明晰海防文化资源在核心价值阐释方面的作用,为统筹海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科学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第二,实现资源融合。针对孤立的海防遗址节点,在地方层面上借助深巷老街、河流海洋等串联景观节点,拓展对外连接通道,建设海防遗产景观廊道,整合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滨海旅游地休闲、体育、康养等其他旅游资源,实现资源增值、产品优化、市场拓展以及区域旅游形象提升,进而形成地方旅游品牌IP。
第三,实现空间融合。加强海防文化旅游综合体和公共服务共同体建设,如建设海防国家文化公园、海防线性遗产空间等载体,进一步将其与中外航道和海上丝绸之路线性遗产相融合,共同构筑富有特色的“红蓝旅游”线性空间,有效支撑海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第四,实现业态融合。强化创意驱动,开发节庆活动、演艺和体验类旅游项目;挖掘海防文化内涵,打造海防文旅创意产品,发展“博物+商业+研学+体验”的全新文博综合体项目,促进文旅、商业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
第五,实现技术融合。借助数字技术加速海防文旅发展,利用虚拟现实、全息等技术,推动沉浸式海防游乐园、VR海战体验、沉浸式海防演艺、数字海防博物馆等新业态发展。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智慧文旅设施、网络大数据,及时对景区、游客、舆情等数据进行分析研判,把握海防文旅发展新趋势。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双循环新格局下我国海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响应机制研究”[21BGL02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