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发布消息,为纪念乐山大佛开凿1310年,当地面向全球征集“乐山大佛特邀守护人”“乐山大佛守护人”“乐山大佛守护团体”。
与此同时,在距离乐山大佛100多公里外的井研县,一处融合数字文旅科技馆、光影小镇的卡卡数字文旅项目正加紧建设。该项目负责人透露,一期项目预计于2024年5月正式对外营业。
近年来,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做大做强文旅品牌,切实推进“12412”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乐山市正加快建设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风、嘉州韵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文旅融合成效凸显
围绕“文物+旅游”,乐山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重要指示精神,以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实践,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提升了文物旅游的可持续性。
立足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特点,乐山市精心编制了《乐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20个文化遗产、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完善了文物保护体系;同时组建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全面推进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及技术转化,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展示利用。
与此同时,一系列分类施策的修复维护工程,为乐山的文化遗产注入了生机活力。采用“专家体检+审慎实验+科学修复”的方式,乐山市大力实施老城区历史文化遗址重构项目,抢修嘉州古城墙、老霄顶、乐山文庙、龙神祠等文物建筑8处;实施了乐山大佛胸腹部、乐山大佛左侧危岩、乌尤寺大雄殿等排险加固工程,有效保障了乐山大佛世界遗产地文物安全。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对犍为文庙、郭沫若故居、万年寺等开展常态化维修保护;持续推进“战时故宫”文物南迁史迹保护利用工作,成立乐山故宫文物南迁历史研究院,完成欧阳道达旧居保护修缮工程,加快故宫文物南迁陈列馆宋祠项目建设。
一边是强化文物保护,一边是深入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通过深入挖掘峨眉山、乐山大佛、东风堰、郭沫若故居等文化遗产资源,夜游三江、大佛文化广场、夜游东风堰—千佛岩、沫若戏剧小镇等一大批文旅精品不断涌现;通过5G、3D、VR等先进技术的运用,“数游峨眉”等新产品大受欢迎;《只有峨眉山》实景演艺剧目获评“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夜游三江·凌云山、罗城古镇·犍为文庙、苏稽古镇成为巴蜀文旅走廊新地标……
乐山文庙作为“庙馆合一”的博物馆与武汉大学西迁乐山旧址,自2021年免费开放以来,先后获评2021年四川省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策划奖、2022年四川省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奖项、2022年四川省金熊猫奖先进集体与2023年四川省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记大功专项奖励集体。在推出祭祀展陈、文化展陈和武汉大学西迁纪念展陈的基础上,乐山文庙还开设了“国学课堂”;同时,联合武汉大学西迁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中心,深入挖掘文庙蕴涵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精心研发《神兽星球——文庙雕塑艺术研学之旅》《勉成国器——武大西迁历史文化研学之旅》《大雅之堂——乐山文庙建筑艺术研学之旅》等研学旅游精品课程。
“一系列活动是为了吸引更多青年朋友走进乐山文庙,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乐山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胡方平说,未来乐山文庙博物馆将肩负起永久保护好乐山文庙的历史担当、永续利用好乐山文庙的使命担当、永续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担当,加快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打造“三礼一课”(开笔礼、成人礼、拜师礼与国学课堂)和祭孔大典等品牌文化活动,凝聚文庙“场所精神”,增强博物馆服务社会发展与社会公众的能力,提升免费开放水平,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和青少年学生走进来、留下来、坐下来,和文庙同呼吸、共感受,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滋养与快乐。
通过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遗产,乐山市正加快高水平打造重点文旅品牌,做强“大峨眉”旅游圈、做靓“小凉山”旅游圈,力争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中作出更大贡献。
转型升级促进消费
“这里的景色非常好,躺着就能看到美景。而且每个小院都有专属管家,服务也非常细致贴心。”初秋时节,来自湖北的游客李涛入住马边卡莎莎民宿后,为这里的景色与服务连连点赞。今年以来,以马边卡莎莎、沐川璞舍为代表的重点民宿,假日“一房难求”,成为乐山文旅经济新增长点。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乐山还探索文旅创新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品迭代和产业升级,并在国家级和省级知名文旅品牌创建中走在前列。
今年以来,全市新晋国家级品牌4个、省级品牌10个,获国家级、省级表彰11次。如,市中区上中顺特色街区创建成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犍为嘉阳国家矿山公园入选2023年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大渡河风景道(乐山段)入选国家首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案例,“智慧文旅大数据中心”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国家新型数据中心典型案例名单。
“云海、日出、灵猴……仿佛就在身边,触手可及。”重庆游客王婷与朋友相约而来,计划在峨眉山一日游,“数游峨眉”的体验弥补了她们因为行程紧张而错失美景的遗憾。
峨眉山上云海翻腾,乐山文旅“智慧云”也激起澎湃活力。目前,乐山已建成西南地区首朵“文旅行业云”,已赋能乐山市8个中小景区信息化建设,整合全域56家景区(点)、43所文图美博场馆、7823家餐饮酒店、359家旅行社的全量数据,日均分析处理信息超10万条,云平台已全覆盖接入39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7500余家文旅单位信息。“云订单”数量超600万笔,交易额超10亿元,服务游客超500万人次。
在用活非遗品牌打造特色产业的过程中,乐山市积极开发与文化遗产、非遗项目相关联的文创、食品、纪念品等,设计制作非遗文创300余件,在商业区“插花”布局夹江年画、沐川草龙等非遗展销体验区域,有效拉动了旅游消费。其中,仅在峨眉山市,以峨眉武术、佛禅养心等为核心的文创产品、主题食品的产值就已突破20亿元。
业态创新、场景更新、体验刷新,带动乐山文旅强势复苏。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全市开放的40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29.1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761.16万元,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128.78%、34.75%。其中,峨眉山景区接待游客人数、实现门票收入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59.14%和14.43%;乐山大佛景区接待游客人数、实现门票收入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58.43%和14.80%。
消费场景持续“上新”,吹响消费跃升“集结号”势在必行。今年以来,乐山市开展“2023数字生活消费月”“乐购乐山”数字人民币促消费活动,依托“云闪付”“乐山消费券”等平台和方式,打好“政府+企业消费券”组合拳,引导餐饮住宿、文旅购物等千余户企业结成“异业同盟”,发放各类消费券带动消费进一步回暖提升。
县域旅游多点开花
“树上才挂果,很多游客就打来电话要提前预订。”今年6月,乐山市市中区悦来镇荔枝弯村村民李文强早早地接到了一笔荔枝订单。看着满园的果树,李文强细细地算了一笔账,他说“今年挣个二三十万元应该没问题,等新种的荔枝和其他果树丰产了,效益还会更好。”
荔枝弯村有2000多年荔枝种植历史,是目前中国最北端的晚熟荔枝园区。2017年7月,乐山市市中区首届荔枝旅游文化节在荔枝弯村举办,包括捉鱼戏水、诗歌诵读、品荔枝宴等系列活动,在追寻荔枝弯村千年荔枝历史底蕴的同时,也树立了一个新的IP。
此后,每年7月前后,该村都会举办荔枝旅游文化节,在发展采摘经济基础上,拓展荔枝宴、荔枝文创、荔枝集市等延伸产品,打造集采摘、餐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节庆活动品牌。
“不仅荔枝火了,村上还有新项目。现在周末每天能接待游客近3000人次,很多时候都得提前预订。”看着往来的游客,村民黄冲欣喜地介绍着悦来镇新晋网红——63号自驾车营地的火爆程度。
近年来,乐山市围绕推动全域旅游繁荣发展,引导县、乡(镇)、村三级行政单元积极开展天府旅游系列品牌争创,以创建活动带动乡村振兴和旅游业振兴。今年以来,金口河、峨边、马边、沙湾、井研等地多个镇、村获评天府旅游名镇、天府旅游名村、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省级文旅品牌。
“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蝶变的故事还在金口河区永和镇胜利村延续。胜利村旅游资源独特,拥有“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的大渡河金口大峡谷,被称为“峡谷第一村”,也是曾经的“悬崖村”。
2019年起,金口河区先后投入4500余万元,完成胜利村风貌改造、红色氛围营造、绿化美化等,让胜利村面貌焕然一新。
“山顶的古村落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打卡,现在村民在山下开农家乐和民宿,吃上了‘旅游饭’。”胜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勇介绍,如今村里已建成景观平台、村庄步行环线和枕木栈道,培育了天天乐、一线天等乡村特色农家乐,“土特产”老鹰茶也成为旅游“伴手礼”。
2022年,胜利村共接待游客约4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10400.95万元,全村经济年收入约13812.59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80166元。
以荔枝弯村、胜利村为代表的乐山美丽乡村,带给游客乡村审美体验的同时,也让乡村旅游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美丽产业。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带动文旅业高质量发展与农民增收。”乐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1月至9月,乐山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007万人次,实现收入182.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03%和41.9%,直接带动4万农民实现就地就业和持续增收。
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在峨眉山市,游客通过支付宝搜索“识途旅游网”小程序,即可预订景区门票、观光车票、索道票等,还可以零押金入住酒店。
2021年12月,峨眉山市被列入首批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此后,峨眉山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实现了景区提质、服务提升、监管提效、市场提振,进一步擦亮了“峨眉山”金字招牌。
“实在是太方便了,打开支付宝进入小程序就能预约旅游服务。”浙江游客许鹏说,“更重要的是,这些提供信用产品的商户可以让我非常放心地选择。既然能主动提出‘先游后付’,那服务质量想必是有保证的。”
“先游后付”模式不仅降低了游客旅行的消费门槛,也带动了商家服务质量提升,更让景区与游客实现“双向奔赴”。随着景区效率提高、产品提质、服务提升,峨眉山景区今年1月至9月接待游客477.3万人次,同比增长98.37%;带动街区60余家商户向游客推出信用应用产品,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带动消费近5亿元。
漫步乐山街头,从街道社区人员、环卫工人到道口交警和党员服务队,随处可见身穿红马甲、黄马甲的“心连心志愿服务者”。他们向景区的往来游客宣传文明出行知识,提供道路引导等服务,让各个景区秩序井然。
“这个‘双节’假期,我选择回到家乡当一名志愿者,为来沐川旅行的游客提供服务。”在沐川县,“心连心志愿服务者”们分布在仁沐新高速公路出入口、竹海景区等地,大学生志愿者刘蕊表示,作为志愿者的这个假期非常有意义。
国庆假期,乐山设置“心连心旅游服务岗”共200余个,出动志愿者6115人次,服务游客51.79万人次。
“心连心志愿服务者”是乐山文旅志愿服务不断优化提升的一个缩影。截至2022年,乐山文旅志愿者注册人数达21475人,较2021年增长31.52%,惠及群众和游客1000万余人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更重视体验式消费,更看重交通出行、饮食、住宿是否便利、安全、用心,对旅游服务品质的要求愈来愈高。
“看到沿街都是为我们开辟的临时车位,感觉很暖心。”成都游客刘宇带着孩子到沙湾郭沫若故居,参加游园研学体验活动,本以为停车会是个大难题,却发现处处都有温暖。节假日期间,沙湾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免费开放停车位,同时增加景区(点)、重点街区周边临时停车位供给,让游客畅游无负担。
“宠游客”如何再升级?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总体思路,乐山实施公共文化与旅游、教育、体育等领域融合发展工程,强化“文旅+”的带动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提升、创新发展,让“宠游客”“暖游客”成为乐山的靓丽风景线。
乐山乐水乐逍遥,美景美食美滋滋。乐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成冬娟表示,第十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将于11月上旬在乐山举办,乐山将通过这个国际旅游专业展会平台,加大文旅项目招引推介,乘势而上巩固复苏的强劲势头,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四川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胡方平 程洋)